手机移动访问 m.wenshu999.com
热搜: 心得体会  合同  年终总结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书 > 导游词

古城西安旅游胜地导游词

更新时间:2023-12-04 05:48:29 编辑:www.wenshu999.com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古城西安旅游胜地多不胜数,下面小编整理了关于,欢迎欣赏!

  

  西安府城墙

  中国明西安府城墙。

  在陕西省西安市。

  建于明洪武三 年至十一年(1370~1378),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和元代奉 元城基础上扩建而成。

  原为夯土城墙,明隆庆年间(1567 ~1572) 巡抚张祉在夯土城墙外首次包砖。

  清乾隆年间 (1736 ~1795) 陕西巡抚毕沅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和加固, 将包墙增厚,铺设海墁,并增修排水道、宇墙垛口等。

  城 墙周长 13.75公里,为中国现存完整、规模最大的城墙。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文献记载,明代修建的西安城,西墙和南墙都是 利用原唐代皇城的城墙而增修加长的,东墙和北墙是扩 大新建的。

  西墙和南墙内均发现有唐代城墙和城门的遗 迹。

  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

  明代修建的城墙用黄土加石 灰、细沙并掺麦秸、草渣混合分层夯筑而成,夯层厚10 ~12厘米。

  城墙高12米,底宽16~18米,顶宽12~14米。

  墙顶均以三层青砖铺设海墁,每隔40~60米处,有一砖砌 溜水槽和吐水嘴。

  城内除四门左侧各有登城马道外,另有6处马道8篇8篇。

  城墙内沿墙四周筑女墙,外沿墙有垛口5984 个。

  城墙外壁四周有马面98座。

  马面伸出墙面11米,宽 20米,各马面之间相距 120米,恰在弓箭和火铳的射程 之内。

  城的四角各筑有一个突出城墙的角台(楼),除西 南城角台为圆形外,其他 3个为方形。

  据发掘得知,这 种圆形角台是元代的.建制,明代扩建西安城时,因西南 角未动而保留下来。

  城墙每面各辟一门,东名长乐,西 名安定,南名永定,北名安远。

  门外筑瓮城,门上建楼, 门楼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闸楼及周围城墙已在民 国初年拆除,现存正楼、箭楼 6座。

  除南面箭楼下无门 洞外 (门洞分从瓮城左右开),其他3门箭楼下各穿门洞。

  门洞高宽 6米,深19.5米。

  正楼为重楼,面宽七间,进 深二间,高36米,三层檐歇山顶,周有回廊,楼下及平 座均施斗□,箭楼以青砖为主结构,面宽十一间,进深 两间,高33.4米,单檐歇山顶,正面分设四层箭窗,各 12孔,总共48孔,左右各3层,总共9孔。

  楼的背面有两 层房檐,均施斗□,下有檐廊。

  城外护城河宽20米,深 10米。

  1983年开始对城墙进行全面整修。

  

  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

  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石台孝经》和公元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

  碑林第一陈列室前是专为陈列《石台孝经》修盖的碑亭。

  《石台孝经》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于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

  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篡,专门讲孝道的。

  前面一部分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序。

  玄宗为孝经写序的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

  后面是孝经原文,小字是玄宗为孝经作的注释8篇导游。

  底座由3层石台组成,上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蔓草、狮子花等,是唐中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上面是浮雕卷云瑞兽。

  此碑由4块石头组成,底下有石台,因而称“石台孝经”。

  碑林第一陈列室主要陈列《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计650252字,用石114方,两面刻文

  清代补刻的《孟子》17面3万余字也陈列于此,合称《十三经》。

  12部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

  因为当时印刷术不很发达,为了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并能永久保存,就把这12部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供人们校对。

  我国自东汉开始,曾先后7次刻经。

  《开成石经》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经书。

  三

  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和平门外4公里的慈恩寺内,相传唐代永徽三年。

  赴印度取经的玄奘法师。

  奏请在寺内建塔,用于存放他自印度带回来的经籍。

  这座塔初名为经塔。

  后世人称它为大雁塔,此塔巍峨挺拔,引起世人的赞叹。

  这座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大雁塔,成为古城西安独具风格的标志。

  大雁塔初建时只有5层,高60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的。

  后经多次修葺至今塔高64米,共7层,底边各长25米。

  大雁塔是中国楼阁式砖塔的优秀典型。

  塔身用青砖砌成,每层四面都有券砌拱门,这种楼阁式砖塔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

  至于雁塔之前冠以“大”字,则是后人为了区别于荐福寺小雁塔之故。

  塔内有木梯,可以盘旋登塔,凭栏远眺,可饱览关中大好风光。

  大雁塔的底层南门两侧, 镶嵌两块石碑,一块“大唐三藏圣教序&rdquo是唐太宗在贞观廿二年(648),为玄奘所译诸经作的总序8篇8篇。

  另一块“大唐三藏圣教序论”是唐高宗为“圣教序”所作的纪文,此二碑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

  尤其是塔的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更是研究唐代建筑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