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移动访问 m.wenshu999.com
热搜: 心得体会  合同  年终总结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书 > 读后感

我的教学勇气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8-07 19:53:16 编辑:www.wenshu999.com

  老师们你们读过《我的教学勇气》这本书吗?读完之后有着怎样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关于《我的教学勇气》,与你分享!

  【1】

  今年暑假,学校要求教师认真阅读《我的教学勇气》一书,我读后感到这本书震撼着我的心灵之旅,吹醒了我沉睡的教师心灵。

  《我的教学勇气》是一部关注教师心灵勇气的著作,在平常的教育叙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味。

  书中讲述了25位美国教师的教学故事和心路历程,这些故事或真实有趣,或充满智慧,或深切感人,他们为学生成长付出的努力令人敬佩。

  他们爱学问、爱学生、渴望将自己热爱的学科与学生建立牢不可破的联系,总是千方百计点燃自己的教育激情,积极与同事合作,探讨和研究,创造更好的教育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最美好的品质。

  他们的讲述向我们展现了超越职业恐惧和重拾教师心灵勇气的精神,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实现了《教学勇气》中提出的“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我完善”的观点。

  下面就书中的几个教学故事,谈一些阅读体会。

  第一个教学故事是艾米·西蒙斯的《说出心里话》。

  艾米是中学老师,教授英语和人文学科课程。

  在她的课上,学生们不专心,还有各种外界干扰。

  艾米不愿意假装严厉,而是向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因爱而教。

  艾米由此赢得学生的理解、同情和支持,但仍有所担心。

  向学生说出心里话,我国教师也常有,尤其是中学教师,只不过有时说的并不高尚,有的中学老师常说:你们学成什么样都跟我们老师没关系;要不要学好了,你们看着办;谁上课捣乱就请家长……。

  这话虽然说得不客气,但是作为老师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向学生说出的心里话,是他的应对风格,但是能不能起到作用,是不是真爱教育,是值得怀疑的。

  向学生说出心里话,只要我能真心热爱学生并因此登坛任教,就没有理由不相信学生的心灵,更不必害怕向学生表露心迹。

  第二个教学故事是吉姆·伯克《教学的真谛》。

  吉姆·伯克是中学英语教师。

  在一个暑假里,志得意满的吉姆收到一个学生的电子邮件,讽刺指责他教学水平低而又自鸣得意。

  吉姆既没有因此生气,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准备在开学前为学生的要求而重新调整自己。

  学生给老师挑刺,甚至根据老师的特点提绰号,这种想象在我国是比比皆是,可是老师是如何应对处理这种事情的呢?大多数老师拿出师道尊严的态度,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甚至谩骂,好一点的装作不知道置之不理。

  但是“吉姆既没有因此生气,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准备在开学前为学生的要求而重新调整自己。”这需要勇气,需要好心态,更要有好的教学观。

  记住无论是不是学生故意挑刺,作为老师都要珍惜由正视学生意见带来的沟通机会,博得信任并改进教学质量。

  第三个教学故事是玛丽·爱丽丝·斯科特的《用大爱做小事》。

  玛丽想通过教学来做大事,于是读了一个中等师范专业,面对实习对象却无法施教,于是改行。

  在为一个小女孩做护理的时候,她忽然感到上帝的降临,体悟出自己的小和世界的大;认识到不该自私自大,而要用大爱做小事。

  终于她还是成为了一名普通教师。

  我们从小到大都会不时地做白日梦,梦想自己在某个职位、某个领域取得了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却很少知道自己其实连一些很“弱”的任务都还做不好。

  假如也让我当个普通教师,我能当成什么样?

  《我的教学勇气》唤醒了我沉睡的激情,无论爱的过程是愉悦或是痛苦,我都要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因为孩子值得我们付出。

  特雷莎修女说过:“我们做的从来不是大事,只是用大爱做小事。”我想: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那就让我从小事做起,我也要重新找回我的教学勇气,重新点燃我的教学激情,忠实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托起明天的太阳。

  【2】

  翻开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到导言部分,我看到几行这样的文字:“如果你是一位从来没有经历过痛苦时光的教师,或者有过却不以为然,此书就不适合你了。”

  看到这儿,我不禁愣住了,上述两种情况我都不曾经历过,那我还要继续下去吗?然而,看到他下面的文字,我决定要随着作者一起展开一次心灵之旅,他说:“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

  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虽然还未有过教学经历,但是,心中一直都憧憬着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这一切,只是因为喜爱。

  之后,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一个朋友,并向他讲述了自己的想法,他用充满遗憾的表情看着我,说:“永远不要做教师,它会毁坏你对生活所有美好的想象,

  那些琐碎的事情会耗费你所有的时间与热情。”他的这些话似乎是对的,因为我在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和《我的教学勇气》中听到了太多的教师内心真切的焦躁、

  忧虑、无助与迷惘的呐喊,他们的困惑与恐惧被活生生的展现在我的面前,使我感到了焦虑,“以后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rdquo这样的话一直在我的耳边回响,使我不得不开始思考,

  当我走上讲台,并成为一名教师的时候,我又该如何面对内心的这种恐惧与迷惘?

  在本书中,帕克帕尔默像一位朋友一样,真诚地向我们倾诉着他自己对于教师与教学的思考。

  “认识你自己&rdquo这句镂刻在雅典特尔斐神庙的名言,曾被先哲苏格拉底奉为圣言,在该书中,又重被帕克帕尔默给提了出来,针对教学中的困惑,他提出要关注教师的内心生活。

  我认真地读完他关于教师内心的讲述,书中的字句让我隐隐约约看到了海德格尔、拉康、马丁布伯的影子——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本真状态的论述、拉康的“他者”的概念以及马丁布伯的现代“对话”概念。

  书中深刻的思考、浓厚的哲学意味与诗意的文字,一刹那竟使我恍惚起来,“或许作者应该和文学有着某种关系&rdquo我为自己的这一想法感到惊奇。

  于是翻开书上最后的作者简介,在第一行,写着“帕克帕尔默是一位作家、教师、活动家”这样的字句,不禁让我兴奋。

  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的开篇,作者引用了里尔克的诗歌:

  啊,别分离,

  亲密无间,

  与繁星相聚在天际。

  何为心,

  若非与繁星聚一起?

  与众鸟齐飞,

  乘风,驾云,

  齐归。

  这里,里尔克所说的“齐归”意在返回精神家园,是内在的,自由的空间。

  借助这首诗,作者进一步指出“分离”是我们习惯的生存状态。

  通过里尔克的诗歌,作者引导我们破除外界与自身的干扰,通过内心世界的转变返回精神家园,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自由,并将自己置身于兼容“我”之小天地和所有“非我”之广袤宇宙的地方,把自己整合为伟大生命网络的一部分,从而超越恐惧,走向整体。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这样的诗句,引发了海德格尔无限的感慨,它描述了生命的一种理想状态,然而在现代社会,在工具理性极度膨胀的状态下,人被遮蔽于日常生活状态之中,作为个体的人消融于众人之中,“沉沦”于“众人”无意义的闲谈、好奇与两可之间,丧失了自己的本真状态。

  海德格尔通过反思,提出人必须破除外界对自身的遮蔽,回归自由之境,向死而生,重获生命的真谛,从而达到诗意的栖居。

  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作者似乎也借鉴了海德格尔的哲学,只不过是将其运用到了教育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