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移动访问 m.wenshu999.com
热搜: 心得体会  合同  年终总结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书 > 读后感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12-18 19:14:56 编辑:www.wenshu999.com

  【1】

  人类之所以高贵,乃在于有道德。

  中国是一个人治传统悠久的国家,是一个崇尚贤人政治的国家,因而也是一个特别注重道德修养的国家。

  从一定上意义上说,一部中国思想文化史,一部中国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国人的道德修养史,古圣先贤关于修养的著作,关于修养的名言,论语、老子、庄子,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等,哪一部不是修养的典籍?

  我们为什么要注重修养?因为,修养是一种传统美德,修养是一种思想境界,修养是一种精神追求。

  因为修养,是我们摆脱低级庸俗,克服自私自利,追求建功立业,追求高尚人格,实现完美人生的唯一途径。

  因为任何为历史和社会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都是后世修养励志的典范。

  人的道德既不是天赋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持之以恒的修养努力获得的。

  修养是每个人不可回避的人生重要问题。

  人从一出生开始,就生活在家庭、族群、团体、国家等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就面临着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协调处理。

  所谓修养,就是要在家庭、国家和社会生活中,讲规则、守法度,讲诚信、守承诺,讲道德、守秩序,讲文明、守纪律,就是要协调处理好自己与内心、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

  努力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情操、行为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更高的水平。

  修养,要求对国家要忠,对父母要孝,对子女要慈,对亲人要恭,对朋友要诚,对他人要敬,对老人要尊,对小孩要爱。

  修养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解剖不断进步的过程,修养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净化不断提高的过程,修养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

  人,一刻也不能停止修养。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实际上,也要修养到老。

  即修养应当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

  修养不是盲目的闭门思过,不是胡乱的冥思苦想,修养需要理论指导,修养需要实践躬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近日有幸读到蔡元培先生的名著《中国人的修养》一书,该书被誉为“一部值得全体国人阅读的道德范本”。

  蔡先生认为,作为一个现代学生,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狮子样的体力”。

  “今日的学生,便是明日的社会中坚,国家柱石”,强调“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思想和事业”,“学生体力的增进,实在是今日办教育的生死关键”。

  二是“猴子样的敏捷”。

  欧美文化后来居上,西方学生行动态度总是敏捷异常,活泼得很,让吾人瞠乎其后。

  现在我们的青年,如要想对于求学、做事两方面,力振颓风,则非学“猴子样的敏捷”,急起直追不可。

  三是“骆驼样”的精神。

  青年学生承担着对于学术、对于国家、对于社会的重大责任,任重道远,必须具有“骆驼样的精神”。

  此外还要有“崇好美术的素养”和“自爱”、“爱人”的美德,才能无愧于现代学生的称号。

  《中国人的修养》这本书由三部分构成:一为《中学修身教科书》,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主要从实践方面论述了修己、家族、国家、职业等修养问题,下篇则讨论了良心论、理想论、本务论、德论等修养理论。

  二为《华工学校讲义》,包括德育三十篇和智育十篇。

  德育篇要求舍己为群,尽力于公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己重而责人轻,勿畏强而侮弱;智育篇包括文字、图画、音乐、戏剧、诗歌、历史、地理、建筑、雕刻、装饰等内容。

  三为《散论》,主要收录了12篇关于道德修养的演说、论文、手稿等。

  本书采用文言文写作,需要精读细读,慢慢品味,才能悟透作者的高尚思想和伟大智慧。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非常有影响的革命家、教育家、伦理学家,曾两度游学欧洲,对中国社会弊端有透彻的认识,大力提倡民主、自由与人权思想,致力于改良社会风气,尤其重视公民道德教育。

  毛泽东称赞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杜威指出:“以一个校长的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了蔡元培,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强化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重温蔡元培的《中国人的修养》一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让我们从阅读先生的这一著作中汲取智慧和精神,自觉加强修养,推己及人,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

  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2】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近代教育家、革命家、伦理学家,被中国共产党誉为“现代知识界的卓越前驱”。

  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他提倡“兼容并包”,给中国的学术带来突变。

  他主张劳工神圣,积极推动旅法勤工俭学活动,造就了如周恩来、李富春、罗迈、王若飞、陈毅、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穆青等一大批杰出人才。

  他在北京大学结识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引入了西方革命思想,对中华民族的进步,对新中国的建立,功勋卓著。

  美国的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以一个校长的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了蔡元培,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蔡元培所处的时代已经离我们渐渐远去了,在历史的影片中所看到的时代背影已经隔代又隔代,然而翻开一页页泛黄的故训,我们总能看到前辈人熠熠生辉的智慧。

  《中国人的修养》这本书所要求我们的,就明显把握了历史的脉搏,早已知晓未来社会的文明要求。

  这本书有三部分构成:专门给旅法华工学校教员编写的《华工学校讲义》和留德期间编写的《中学修身教程》以及《蔡元培国民修养散论》。

  不管是哪一部分,其主要旨的.都是希望通过中华传统修身与西方现代公民教育观念相结合,对青年学生和社会大众的道德观进行引导,促进社会和谐。

  蔡元培先生认为,作为一个现代学生既要有狮子般的体力,猴子般敏捷的思维和行事方式以及饱含对国家、学术、社会责任的骆驼精神,又要“自爱”、“爱人”这种主张用朱永新先生的话说就是在当下的大众当中,有“补课”价值。

  其中《中学修身教科书》一书从修己、民族、国家、职业、良心、理想、道德等方面阐述了个人在社会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需要履行的义务,娓娓道来。

  以我的理解,毋宁说是这七个方面,不如说是“理想中心论”。

  蔡元培先生认为:“理想与实在,永无完全符合之时,如人之夜行欲塌己影而终不能也。”这并不等于说人生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到达的,在人生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有太多的变数,没有什么是既定的。

  最近备受热捧的电视剧《奋斗》里面有这样一段对白,“如果我一辈子穷困,你还会爱我吗?”陆涛问,夏琳回答“如果你一辈子努力,即使穷困我也还爱你。”所以我们所能把握的仅仅是一种趋势、一种信仰而已,而非想象中那样,成功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程序。

  理想好比灯塔一样,让你在人生不致偏离航道太远,我们所做的也仅仅是为了让理想向现实无极限靠近而已,扩大而论,在理想社会建设上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是如此。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中国人的修养》这本书就是要告诉你如何在成功之前先成人,如何让一个群体在过渡、让一个社会在转型的时候不会迷失方向。

  现代社会是一个成功学和交际学泛滥的社会。

  走进书店,励志书籍和交际书籍铺天盖地、“汗牛充栋”。

  他们能让你知道如何才能得到上司欣赏,叫你明白怎么样才能让同事喜欢你,甚至是脸皮厚、心肠黑,出卖自己的信仰,却对温良谦恭让只字不提,理由冠冕堂皇,其中一条就是:老实人吃亏。

  记得成龙导演的电影《新宿事件》利有这样一句台词:“日本人自己不偷东西,就以为所有人都不偷东西。”这句话里的社会风气足以让日本人引以为豪了,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底气相信自己国民的社会信用和道德素质,或许他们怎么想也想不明白,人为什么会偷东西呢?自己有欺负老实人的心理,所以才害怕自己老实被别人欺负,公众对现在的很多事件的焦虑,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就暴露出了这种“强盗逻辑”。

  这种担心,唯有一剂良药,那就是“合群”,“合群”一说主张崇尚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群体的发展先于个体的发展;主张把个体放在社会当中来约束他的行为道德,这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蔡元培先生举例说:“古谚有云,‘千里不唾井,言将有千里之行,虽不复汲此井水,而不敢唾之以妨人也。”蔡元培先生提到“孤立而自营则冻馁且或难免;合众人之力而营之,而幸福之生涯,文明之事业,始有可言。”“使合全世界之人以为群,而有无相通,休戚与共,则虽有地力较薄,天灾偶行之所,均不难于补救,而兵战、商战之惨祸,亦得绝迹于世界矣。”鄙人认为,若人人如此,则堪称“人民素质极大提高”,纵无“物质极大丰富”,亦可谓大同世界。

  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注重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道德素质,进而追求人格的完美即道德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认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中国人的修养》这本书所提倡的“崇德”思想可谓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底线、作为一个合格社会公民的行为“宪法”。

  很显然,个体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文明的最终受益者更是社会文明的基石,美好和谐的社会,需要每个人的道德自觉和努力。

  一点鄙薄之见,更多精华,请大家去读“被遗忘了60年的经典”———《中国人的修养》。

  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3】

  《中国人的修养》是蔡元培公民道德修养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收录他最为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品《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并收录他其他几篇有关道德修养的文章,充分体现了蔡元培先生对于现代中国人应具有的道德素养的总体构想。

  我读的是译文版,译文是帮助水平有限的读者理解看不懂的原文,而非更好地理解原文。

  虽然文言文阅读是中学语文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我自从上大学之后,一方面是专业不相关,另一方面是自身长期不接触,早已日渐生疏。

  及至读此书原文,时常为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拙计。

  好在有译文,虽然不敢妄评其水准,至少作为参考是足够的。

  以例服人,以理服人。

  是全书行文的主要特点之一。

  旁征博引,以中国史料与孔孟之说为主,辅以西方历史、科学史、进化论、宗教学等,足见蔡先生的学术功底之深、中西结合之精妙。

  比如,“良心”产生的原因,蔡先生就倾向于达尔文的进化论解释(《中学修身教科书下篇第二章》《良心论第四节 良心的起源》),具体而形象。

  《华工学校讲义 德育三十篇》中,私以为“文明与奢侈”到“精细与多疑”最是叹为观止。

  这十几对概念容易混淆,或诘之,或以理与史例正之,释疑而明其别。

  《中国的文艺中兴(节选)》一节,读起来颇有“和平崛起”的味道。

  大概是因当时中国百废待兴,列强们虎视眈眈的原因。

  当然,解释也同现今如出一辙: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由发端至现今,“根本思想是如此的”。

  甚至,某些近些年争论不休的话题,蔡先生早已有所诠释。

  比如对于“外国比中国技术先进、素质高尚,是因为外国人有宗教信仰而中国人无宗教信仰所致”这个说法,蔡先生认为“信从基督教”和“崇孔子为教主”都是“不明因果之言也”,真正的根源在于“教育普及,科学发达,法律完备”,而“于宗教何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