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移动访问 m.wenshu999.com
热搜: 心得体会  合同  年终总结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书 > 读后感

大学生读后感400字

更新时间:2024-01-08 06:28:21 编辑:www.wenshu999.com

  就是为大家带来的大学读书时候的读后感,请看下面:

  :《我的大学》读后感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

  其作品叙述了少年的“我”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梦想破灭之后,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rdquo卖苦力,与小市民和大学生交朋友。

  他进入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rdquo在那里学到了在有围墙的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经过痛苦的思想探索,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

  《我的大学》至今仍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激励了几代人从高尔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勇气和信念。

  读了《我的大学》这部文学作品后,我深有感触。

  高尔基出身贫寒,有着不幸的童年。

  他捡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受尽了欺凌与虐待。

  就是在这悲惨而又艰苦的生活中,高尔基仍如生命力顽强的小草,艰难的生长并且绽放。

  我多么渴望像高尔基那样,做一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啊!多么渴望像他那样,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

  同高尔基相比,我真是羞愧万分。

  当初我刚考进这所大学时,因为专业是被调剂的,心中也就不平衡,对学校充满了抱怨与不满。

  对学习不是很上进,整天在学校无所事事,不是看小说,就是跟朋友们聊天,将大好时光白白浪费掉。

  还有的就是平时在学习中遇到一点挫折我就难以面对,甚至会半途而废。

  到了期末考试时,由于平时的不努力,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导致期末成绩出来不理想。

  等到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深深的感悟到我是多么的不懂的珍惜着美好时光,有这么好条件让我读书,获取更多的知识。

  为此我深深的反省,要好好的借此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生活,扩大自己的视野。

  另外主人公那种强烈的读书欲望以及顽强的学习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家中厚厚的书,却让它们闲着,难道是“书非借不能读?”不,自以为知识已经很丰富了,可恰恰相反,不是说“学无止境”吗?难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长?不,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才真正明白:“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才真正体会到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也许真的是要经历磨难才懂的自己身边的幸福,这样才明白自己比别人是多么的幸运。

  所以我们要积极追求光明与知识,让自己成为有用的人,对大学,人生充满热情,活力。

  :《青春之歌》读后感

  第一次读《青春之歌》这部小说是在进入大学一个月后。

  在郭晓春老师的课上,这部小说被小郭老师多次提到,并且对它的评价颇佳。

  我想,既然是这么好的一本书,我应该好好去看看。

  所以,我把这部小说认真仔细地阅读了一遍。

  当时看完这部小说后,我并没有太多的感触。

  我并不觉得它有什么令人动人心弦的地方,只觉得书里面的那些人物是那么的不真实。

  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么英勇的人,并且还是个女人。

  再次阅读这部小说是在寒假期间,因为在家中无所事事,以至于产生了无聊的情绪。

  因此。

  我又再次拿起《青春之歌》这部小说来看,这一次却从中品出不同的韵味来。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似乎很难体会到当年的革命先烈们战斗的艰辛,更何况我们这些90后的孩子们。

  我们或许知道周杰伦,很熟悉王菲,但是却对秋瑾这些烈士一无所知。

  事实上,那个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

  依稀地,身上还留着那个时代的伤痛。

  可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却离我们远去了。

  有些人说,我们有些事情是不能选择的。

  比如说我们的父母是谁,我们生活在什么时代等等。

  我们可以说我们有权选择我们的生活,但事实上有时候我们身不由己。

  林道静他们那个时代的人想要和平,想要过上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

  但现实是残酷的,他们必须要过那种居无定所、胆战心惊的生活。

  再一次的细细品味,我领悟到了林道静对党的真挚的依赖像孩子依赖母亲一样的感情;领悟到他们那一群像火山一样喷发热血的爱国热情;领悟到了那个时代动荡的轰轰烈烈的时代风云。

  在那个动-乱不安的时代,林道静的革命精神让人赞叹不已。

  当然,林道静不是一天就能成为一个革命战士的。

  最初的林道静是朵冰清玉洁的连花,是一个小知识分之而已经过了艰苦磨练和改造的过程,她身上逐渐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

  在经历了两次铁窗中血与火的洗礼后在革命实践中变得坚强,政治上也逐渐成熟起来。

  能坚持着自己的坚持,是林溢静的感人之处每当我读到她入狱时受到非常人所能忍受的折磨后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人生理念,坚持革命道路时我深感到自己以前知识的肤浅因为小说里一个个鲜明的革命人物一个个地牺牲让心硬如石的人也为之哀泣。

  当然,我很鄙视那些反面人物,那些卑鄙的手段和背叛令人咬牙切齿,即使他只是虚构的故事情节也能让人为之震撼。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战胜了孤独寂寞,他就可以战胜一切其实,在哪个战争的年代,革命战士们面临的最大的敌人是孤独,当时,由于革命是事业被很多人仇视,因此阻碍也重重。

  所以革命事业往往是在秘密进行着。

  刚开始从事革命的人们大多是没有战友的。

  因为这种举动不变世人所理解,把他们当成造反的人看待不是孤立就是打压。

  例如巴金《激流三步曲》中是觉慧,无法忍受封建家族的禁锢而离家出走,投奔革命,这些投奔革命的人不被人们承认,因此他们觉得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立着的。

  这种孤独其实在他们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至少他们还有怀着同样的革命梦想的战友们。

  有战友们的支持和鼓励就足矣。

  但是当仅有的同伴也不相信你。

  不理解你时,才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孤独正如《雾~鱼~电》中的吴仁民一样,他们不被同志们所理解,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抛弃了因而痛苦万分。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也一样在她还没有入党之前她虽然忠于革命,但是内心切很迷茫不知道人性的方向在哪里,遇到卢嘉川林红等人后,在他们的帮助下逐渐融入革命中但是党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对入党人员的考验是非常严厉的,最苛刻的一项是要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独,林道静在入党前遇到过很多困难,身边的同志不断地牺牲,自己也一次地从死里逃生。

  那时候没有人能帮助她,没有人告诉她下一步该如何走,她只能靠自己一点点地摸索前进的道路。

  她坚持着,坚持孤独地走下去,她相信未来她不会是孤单一个人。

  :包法利夫人读书感

  一个是伸张正义的疯癫骑士,一个是耽于幻想的失足女子。

  在爱玛身上,我看到了堂吉诃德的影子。

  虽然二者都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但前者更加彻底,后者多半是满足虚荣心而已,借此向庸常的生活挑衅,向所谓的命运不公平性报仇。

  关于对爱玛人物形象的分析,我想任何人都超越不了一个人,那就是作者福楼拜。

  他笔下的爱玛“天性多感,远在艺术爱好纸上,她寻找的是情绪,并非风景&rdquo因此她并不满足于生活的平静,她的幻想永远是不切实际的浪漫,或者更确切地说,以她所处的现实看来,她幻想的生活是属于别人的,而不是她自己的。

  尤其是渥毕萨尔之行是她差不多陷入白日梦的神经质状态,她能在“想象之中,跟着他们上坡下岭,穿越村庄&rdquo甚至“买了一张巴黎地图,用手指指点点,游览纸上的京城”。

  而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爱玛一直期待意外的发生和赖昂出走后她的状态几处,读起来让我感觉像是钱锺书先生的笔风。

  总之,爱玛的形象在我理解的范围内,是没有超越作者所描述的.。

  她的悲剧正如作者书中所透露的,是社会,是个人(除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之外,她自己还深深地受着“夫贵妻荣”的思想的钳制),悲观一点说,是命运造成的。

  同样,包法利夫人不仅仅只是爱玛一个人,正如查理的母亲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包法利夫人。

  她遭受着丈夫、儿子的双重背叛(儿子的背叛表现为爱妻子胜过爱母亲)。

  杜比克寡妇也是一位遭受背叛的人,查理对她无爱,这一切都是现实造成的。

  可怜的朱斯丹,只是爱玛命运中另一悲剧人物。

  查理在书中,可以看作是另一个爱玛,他同样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以为爱玛快乐,他制造着“自己能使爱玛幸福的假象&ldquo他甚至为爱玛的幸福偷情提供了方便,如让她与罗道耳弗骑马郊游、惊喜地安排她去鲁昂弹琴(实则是去和赖昂谈情)等。

  他一心为爱玛的幸福奔波,却从未发现他们的世界几乎没有交集。

  书中有一处描写同床异梦的章节,读起来让人心酸,感慨查理这般深沉的爱给错了对象。

  读者们会多少人为结局处的他太过懦弱,不仅原谅情敌,还把一切归咎于命运,不过在我看来,这是最自然的解释,那时的他已经不能为力了,命运是最大的敌人。

  爱玛死后,查理唯一的浪漫就是给爱玛设计了一个符合爱玛憧憬的棺木,读到此,不禁想着,可能他一直在努力地消除两者间的隔膜,只是没有成效。

  最后,小说结局了,但故事似乎还没结束,坏人(书中相对于偏向“恶势力”一方的人物,如勒乐、郝麦)“胜利”了,而白尔特延续着爱玛和查理的悲剧,未来不见光明。

  一切照旧继续演绎着人生的不公平命运,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依然在继续。

  镜中的世界

  理想(文学、阅读)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从古至今一直存在,而《包法利夫人》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比《堂吉诃德》更进一步。

  总体来说,我的阅读体验认为,《包法利夫人》不仅仅是现实主义的,它往往还现出现代主义的端倪。

  福楼拜呈现出来的世界让人绝望,生活是庸常的,似乎一切都是命运所致,而爱玛的悲剧在于她并未清楚地认识到生活的本质是杂乱无章与平淡,毫无意义。

  她向往的只是海市蜃楼,这就涉及到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在这里,我仅仅说文学(阅读)与生活的思考。

  米兰•昆德拉说过:“小说不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存在并不是已经发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场所,是一切可以成为的,一切人所能够的。”这里也强调了小说研究的不是现实,只是一种虚空,是必须在现实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一点补充。

  对我来说,文学无用,但是是每个人都会做的梦,只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是梦而已,如镜中的世界,可望而不可即。

  同时,料想作者企图寻求生活的本质,或者说是世界的真理,即尽管此书以一种看透悲剧高度的写法,但并未揭示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然,作者可能已经意识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生命中充满着喧哗与骚动,但找不到一点意义。

  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不难想象,福楼拜在写到爱玛服毒自杀时的失声痛哭,不仅仅是对自己笔下人物的同情,同时也是他对于自己的境遇,关于人生的思考的痛苦和无奈。

  爱玛或许并没有错,错的只是命,不用去感叹命运的不公平,因为那是人力不及的。

  这也就是我阅读励志小说《平凡的世界》带给我的感受只是绝望,不管你怎么挣扎,结局,到最后,只是平凡,如此而已。

  所以,到现在,思考也变成了无意义。

  所以,我认为《包法利夫人》具有现代主义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