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有哪些个人形象礼仪需要注意呢?下文是小编整理的教师个人形象礼仪,欢迎阅读。
教师个人形象礼仪【1】
关于着装
有一个发生在办公室的故事:一次聊天中,一位女老师说,无论多忙,她每周都要逛服装店,每天晚上都要整理衣柜,第二天早上要穿得漂漂亮亮地出门,否则这一天她都会缺少自信。
旁边一位体育老师鼻子一哼说:自不自信在内才,你怎么以貌取人取到自己身上来了?穿衣服嘛,舒服最重要。
你看我从不买西服,更不会把那狗舌头一样的绳子绑在自己的脖子上。
女老师回敬说:舒服?你知道别人怎么看你吗?邋遢鬼!
男老师生气了,我是邋遢鬼,你呢?整天花枝招展的,什么时髦穿什么,像什么样子?给谁看?
组长赶紧调解:算了算了,穿衣戴帽,各人所好,各位随自己的意吧,最好校长把四季校服做齐了,像学生一样天天穿校服,省得你们操心。
“给谁看?”
这句话倒让我想了很久。
衣服肯定不是穿给自己看的。
美国心理学家彼德•罗福认为一个人的服装不只表露了他的情感,还显示着他的智慧。
而莎士比亚进一步强调说:“服装可以表现人格&rdquo中国教师的祖师爷孔子则说:“不可以无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
看来大家都承认:服装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人向外界表达自己的一个重要窗口。
古人云:“佛要金装,人要衣装&rdquo又云:“女为知已者容。
我们作教师的要怎样的衣装,到底为谁“容”?我们向谁表达自己?我们要表达一个怎样的自己?
我想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对教师的着装观念应该容易统一了。
在家中,我们没有固定的观众,你尽可按自己的喜好去打扮或者根本不打扮。
可是,当我们走进校园的时候,当我们登上讲台的时候,我们扮演着一个“授业、传道、解惑”的尊长角色。
我们需要作孩子们的榜样。
我们的服装要表达的信息是尊严而不是刻板、是美丽而不是妖艳、是自信而不是寒碜、是高雅而不是富贵、是大方而不是怪异。
因此,在学校,作为职业教师,决不可以“穿衣戴帽,各凭所好”。
在孩子们五彩的童年里,教师的形象不应当是灰色和深蓝色的。
特别是那些年青的女老师,她们还应该让孩子体味青春的美丽和女性的风采。
所以我经常鼓励老师们在服装上多些花费,一次带年级组长出差苏杭,回来带给全校女教师的礼物是每人一条真丝围巾。
结果,整个冬天,校围里充满了苏州丝绸的温柔。
常常有家长对我说,你来当校长后,这个学校的老师变漂亮了。
可是,我一定要提醒各位老师,不能泛泛地追求漂亮,要追求的是教师的漂亮。
什么是教师的漂亮,我想给你以下的一些建议,当然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去思考和体会。
给女老师的建议:
重质不重量,服装的质量对衬托你的身份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别买那些看似高档却价钱便宜的衣服,也许洗过一水就变形了;更别买冒牌名牌,那会降低你的人格。
如果经济不宽裕,宁可少买,也要买好的。
太时髦的衣服会很快过时,偶然新潮一下可以,变成自己的喜好那就成了夸父追日。
穿衣一定要讲究色彩的搭配,一是与自己肤色的配合,二是服装本身色彩的配合,三色原则(全身上下不超过三种颜色)一定要遵守,否则变成花蝴蝶。
如果这方面不内行,最好的办法是多问问周围的同事。
露背、低胸及露肚脐等过于性感的服装不能穿。
在成年异性面前,“性感”属于美感,但在未成年的孩子们眼中,“性感”则多与“下流”有关;在家长面前呢,即使他认为你美丽动人,也还是不愿意相信你能带好他的孩子。
正派的家长可能会因此担心,而家长中个别邪乎的人,他的眼光就能吃掉你的教师尊严。
年青的女孩子穿着绣毛毛熊或者有破洞的毛边牛仔裤,也许会让成年人觉得你青纯可爱,可是孩子们准会觉得你幼稚不成熟,老成一点的学生有可能会因此瞧不起你。
别穿紧身衣,因为瘦子会显得营养不良,而胖子更会丰满无比。
我亲眼见过一个爱穿紧身黑皮裙的班主任,她的学生只是学前班的年龄,却回家告诉父母,我们的老师是个“小姐”。
任何时候没有理由穿拖鞋或者光脚穿皮鞋上课,那怕广东地区民风民俗如此。
丝袜那怕只破了一个洞也不能再穿,那和穿破裤子是一个效果。
给男教师的建议:
中国传统形象中的男老师都是灰袍布鞋清贫朴素的夫子,如果你能西装毕挺,裤缝笔直地走上讲台,相信第一眼看到你的学生都会精神大振。
给女教师的第1、2、3条建议都适用于你,除此外,再奉送以下几条:
因为男人的服装不像女人那么多,更要讲究质量和穿着规范,请你掌握穿衣服的TPO原则,这是服饰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即时间(Time)、地点(Place)、目的(0ccasion)。
别在家访时着运动装,也别在带学生春游时穿西装。
在办公室穿球鞋则只是体育老师的专利。
注重色彩,正装一般要为单色和深色,没有图案。
衬衫最好是白色或其它浅色;皮鞋、袜子和皮包黑色最好,除非白裤白鞋,千万别滥穿白袜子。
而且袜子的长度要够长,如果在坐下时,从袜子和裤子之间露出一节长毛的小腿是很不雅观的。
注重服装和自己性格、形体的搭配,如果自己不很明确,虚心地请教办公室的女同事,相信她们比你更清楚怎样打扮你。
像女人注重项链戒指一样注重你的领带、手表及皮包的质量和样式,因为它们是你不多的装饰品。
除西装外,穿质量样式考究一点的便装上班也未尝不可,如牛仔裤、T恤,夹克衫、羊毛外套等。
运动衣可以放一套在办公室作运动时替换,但是不能作为正式服装。
近年我国中小学流行一种莫名其妙的打扮,拿运动装作校服,好象全国都在办体校一样。
如果老师们也都穿运动衣上课,更让人费解了。
好皮鞋能提升男人的品位,但更重要的是无论鞋的档次如何,一定要擦得有亮泽,不然的话,服装再好,也逃不脱女老师赠予的“邋遢鬼”名号。
掉扣子或者有破洞的衣服可以请人赶快补上,不要让学生怜悯你是个“王老五”。
关于化妆
女教师天天站在讲台上,也算学校的一道风景,无论是因年纪因素还是因操劳或其它原因显得疲惫和苍老的女教师,我建议每天化化妆,给人精神也精神自己,但是决不要浓妆艳抹,曾有一名学生告诉我,他最怕某某老师上课,因为她的血盆大口老让自己怀疑她刚吃过别班的学生。
假睫毛和用夹子夹得弯弯的睫毛带给人的是一种洋娃娃的感觉;闪亮的眼影、长长的指甲和彩色的指甲油增添的是女人的媚态,我想这些都不是孩子们能欣赏和需要的。
适当地修饰眉毛很重要,但是不必剃光了再涂得黑黑的,因为已经没有了眉毛的质感,这种眉毛不能近看,可是我们离学生有多近啊。
廉价和刺鼻的香水只会让所有的人讨厌。
爱吃辣椒的人,常会越吃越辣而不自知;化妆的人也会这样,稍不注意就越来越浓,因此我想告诉大家化妆的最重要秘决:好的化妆是让人看不出你化了妆。
还有,不能在公共场所补妆,就像不能在众人面前换衣服一样。
关于头发
头发是女人的骄傲,闲时你尽可任它在风中自然飘散,也可以让发型师为你做最时新款式。
但是作为讲台之星,我觉得还是要有一两点值得注意:
--无论款式如何,最重要的是干净,不然就显出懒婆娘的真性。
--如果喜爱烫发,就更要注意梳理,否则让孩子们联想到鸡窝之类。
--不要戴假发(除非迫不得已),因为会让孩子们研究个没完没了,并且他们会不断地猜想老师光头的样子。
--把头发染得鲜艳夺目会让所有的人注视你,如果你认真观察,这些眼光决不是尊敬和羡慕的。
关于体态
公元三世纪的时候,有一个叫刘劭的人写了一本书叫《人物志》,他在书中把人的举止概括为“神、精、筋、骨、气、色、仪、言”九项内容,称为“九征”。
不难看出,这“九征”中,人的体态占了大半。
我们很重视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我们常忽略了教师的体态也是一种语言,它无声地向学生传达着很多的信息。
我见过一个校长,他喜欢叉开双脚、双手叉腰站在升旗台上给学生训话,学生背地里叫他“大队长”。
我还在一次会议上见过一个女老师,她用的二郎腿的坐姿,一般这种坐法是大腿相叠,一条腿的腿窝落在另一条腿的膝关节上。
可她却用右腿的脚踝架在左腿的膝盖上,两条大腿和架上的小腿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露出西装裙里的三角裤,旁边的男老师只好侧过脸去,她却毫不在乎地抖动着脚尖和旁人谈笑风生。
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上过形体课,我们的坐卧行走都是自然学成,可是我们实在有必要补上这一课,因为体态是影响我们个人形象的一个太重要的因素。
要知道,言语经常是假的,可身体却时时流露真情。
比如你去见一个朋友,他嘴里连声说“欢迎欢迎&rdquo身体却歪在沙发上,你真相信他欢迎你吗?
注重自己的体态,训练自己的体态,不仅是美化个人形象,更能让你在接人待物中处于不败之地。
如果多年的坏习惯难以更改的话,请在办公室、在家中、在学校走道上多布置一些镜子。
关于目光和表情
当你爱上一个人或者感到被一个人爱的时候,你最关注什么?他(她)的眼神。
当你小心地向校长提出某个要求或意见的时候,你是怎样观察他的反映的?看他(她)的脸色。
当你向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你第一个动作是什么?盯住他。
我认识很多优秀的老师,当他(她)走进一个乱哄哄的教室时,他(她)静静地站在讲台上,只用眼晴扫描一遍,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
为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
梅拉比安把人的感情表达效果总结了一个公式:感情的表达=语言7%+声音38%+表情55%。
我们不必追究他的公式有几分准确,但我们必须承认,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与人谈话时眼睛要直视对方,游移不定的目光说明你心不在焉或者在说谎;但直瞪瞪地看着对方的眼睛却是不礼貌的,因此,谈话时眼光应注视而非紧盯着对方的眼睛和脸部,学会阅读对方的眼神,并用自己的眼神与之交流。
当我们和成年人交往时通常不会犯此方面的错误,可是和学生交往就不同了,想一想,你曾经有过或者见过下列的情形吗?
--边改本子边和学生谈话,根本不看着孩子。
--瞪着眼追问孩子问题。
--后背对着学生正写着板书,嘴里却叫着某某学生的名字让他回答问题。
--课堂上发现某学生在做小动作,一边不动身色地继续讲课,一边用眼角斜视着该生。
所有这些都是缺乏教师修养的表现,只不过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而不自知,要想改变或者避免犯这些错误,只需作一个假想,你坐在某课室内,讲台上是你的同事或校长,他(她)用上述态度对待你,你会是怎样的感受?
关于微笑
中国有句俗语叫“伸手不打笑脸人”。
如果我们希望作一个受人欢迎的人,第一要旨就是学会微笑,不是那种皮笑肉不笑的假笑,是真心的愉悦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