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移动访问 m.wenshu999.com
热搜: 心得体会  合同  年终总结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论文范文

中国古代论文选

更新时间:2023-11-11 16:56:00 编辑:www.wenshu999.com

  是怎样的呢?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啦。

  【1】

  笔记

  第一讲 先 秦

  1.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现实主义传统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答: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述了文艺与道德的关系,重视诗的教化作用。

  二、涉略了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三、确立文学批评的标准,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四、从“诗教”的角度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了很高的评价,提出了“兴观群怨”说。

  五、主张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

  六、反对郑声,提倡雅乐。

  这六个方面对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其“兴观群怨”说论及文学的社会作用更是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特征。

  “兴观群怨”的核心是“怨&rdquo指出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中国后世的现实主义作品都体现出这一作用,后世的现实主义作家也大都怀着这样的观点去创作的。

  2.试分析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答:孔子在论及文学批评的标准时提出“思无邪”说,从艺术方面看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音乐上说,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就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

  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正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在对音乐的论述中提出反对郑声,提倡雅乐。

  这种崇尚雅正的思想是儒家文论的基本观点。

  3.试从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两方面简述孔子“诗可以怨”所形成的悠久传统?

  答: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了很高的估价,提出“兴、观、群、怨”说。

  其核心在于“诗可以怨&rdquo“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主要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这一思想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形成了悠久传统。

  就诗歌创作而言,后世的许多文学作品特别是现实主义的诗歌几乎无不本着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宗旨去创作的。

  在诗学理论上孔子的“诗可以怨”的观点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对文学干预现实、干预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

  4.试析孔子“兴观群怨”的具体所指:

  答《论语·阳货》记载道,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肯定。

  兴,朱熹解释为“感受意志&rdquo指诗歌的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

  从咏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这是从欣赏的角度来说的。

  他又解释为“托物兴辞”这是从文学的创作特征角度对“诗可以兴”的美学作用的说明。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说“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

  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加强团结。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诗经》的怨主要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

  5.作为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与先秦“赋诗言志”对于《诗》的阅读、理解有何不同?

  答:先秦“赋诗言志”所采用的是断章取义的办法,不考虑诗的本来意思,仅从字面上推断截取,往往与本意相差甚远。

  而孟子的“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说是比较科学的批评方法。

  主张要结合作品的实际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去阅读欣赏理解文学作品。

  比较接近于还诗以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都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评论和批评的。

  6.试述《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答:(1)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创作原则的建立。

  (2)对外在的形、象、言的否定,对内在的情、道、意的重视,导致:a.“意在言外”的创作规范。

  b.为意境的产生奠定基础。

  7.浅述《庄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创作论的重要贡献。

  答:《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形成了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创作原则,主张艺术虽也是人工创造,但因其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因而也必须绝无人工痕迹,从而达到天生化成的境界。

  这是《庄子》对后代文学艺术家艺术创造影响的主要方面。

  正是在这一原则下,《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创作者不再感到主体的存在便进入了“物化”境界,也叫做“以天合天&rdquo主体的自然和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

  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

  “虚静”“物化”的创作论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是《庄子》对中国后代文学理论中的创作论的重要贡献。

  8.试谈《庄子》言意关系论对于诗歌意境论的启迪。

  答:《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这种对言意关系的看法是与他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相联系的,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

  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

  《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此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讲 两汉文论

  1、司马迁文学理论批评观对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哪些积极意义?

  答:①他的“怨刺”和“直谏”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优良传统;

  ②他的“发愤著书”说是对历史上许多进步作家真实情况的总结,也是对自身创作的真实体会,对后代受迫害下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是有力的鼓舞和激励;

  ③他的“实录”精神不仅影响我国古代史学著作的创作,而且深刻地影响了许多作家的文学创作,影响我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发展,成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一个原则。

  2、简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内涵和影响。

  答: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

  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抵是作家在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和政治主张,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即是“发愤著书”的产物。

  “发愤著书”说是在总结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3、司马迁史学的“实录”精神与文学的真实性有何异同?它对后世文学创作有何积极影响?

  答:“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

  《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他的“实录”精神,他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害,因而“发愤著书&rdquo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

  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汉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他的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

  对汉高祖,也是既写了刘邦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

  一本“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的精神。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同时这一原则也深刻地影响到文学创作以及文学思想的发展,后来很多文学家皆以实录精神来衡量创作,强调文学作品要反映真实,表达真情实感,这是它们的相同之处。

  但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仍有别于史学的真实性。

  文学的真实是强调塑造典型,是集中了许多共性的东西的真实,而史学的真实是具体的真实,是要严格遵守历史事实的。

  这种“实录”精神,不仅对后世的史学著作产生过巨大影响,更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后世的许多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可以说都是受到过这种“实录”精神的影响。

  而许多现实主义作家、诗人也都以“实录”指导自己的创作。

  文论家也经常以“实录”来批评文学作品,使之成为文学理论批评原则。

  4、简述《毛诗大序》对诗歌抒情的认识与规范以及在后代文学史上所产生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答:《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即认为诗歌创作要从感情抒发出发,但不能超越礼义的规范。

  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的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rdquo即要用委婉的文辞来表达谏劝的意思。

  “发乎情&rdquo承认诗歌创作的感情因素,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止乎礼义”又限制了诗歌感情的抒发,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使抒情受到“礼义”的约束和格式,影响到了诗歌的发展,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几乎成了儒家传统诗教规范诗歌创作的一个教条。

  “情志”说肯定了诗歌抒情言志的特点,对我国诗歌创作重视抒情的传统和文学批评的重视情志统一的传统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5、简述《毛诗大序》“讽谏”说的内涵及其所论述的文学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的意义。

  答:《毛诗大序》认为,诗歌(文学)是现实政治、社会状况的反映。

  如:“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rdquo它认为,社会政治状况不同,所产生的诗歌便又不同的内容情感和风格特点,那么从这不同就可以了解当时的政治。

  它还提出“变风”、“变雅&rdquo认为这是“王道衰,礼义废,正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衰败的政治社会环境的在文艺上反映。

  在文学的社会作用上,《毛诗大序》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rdquo“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

  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rdquo这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

  《毛诗大序》认为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应该有批评现实的功能和作用,肯定了诗歌的讽刺作用,为后来进步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现实,揭露黑暗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