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论文致谢范文【1】
三年的博士生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论文即将完成之日,感慨良多。
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导师张新时院士,从论文的设计、野外试验及论文的定稿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倾注着先生的心血。
先生以严谨的治学之道、宽厚仁慈的胸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我树立了一辈子学习的典范,他的教诲与鞭策将激励我在科学和教育的道路上励精图治,开拓创新
我要以最诚挚的心意感谢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杨玉盛博士,感谢他对我论文的全力支持,为我提供了所有实验的的条件,从实验的思路、经费、人员到实验仪器,感谢他的团队 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的全体同仁们,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论文博士生论文致谢范文精选3篇论文。
感谢重点实验室李旭、李春林老师,从实验场地的建设到实验条件的准备给我提供的便利;感谢杨智杰老师,是他教会了我一台台实验仪器的使用,是他在酷暑炎阳天下帮我做一整天一整天的实验,
在我有困难的时候总是提供无私的帮助;感谢实验室钱伟老师,在仪器的使用、实验的安排、实验条件的准备上给我提供的帮助;感谢实验室王健老师,在我艰难奋战的日子里给我生活上的各种帮助,
鼓励我、为我分担各种困难;感谢实验室谢锦升、陈光水、马红良、郭建芬老师,给我提供的实验思路、实验方法上的指导;感谢实验室曾宏达老师,无数次花时间为我处理电脑的问题;感谢实验室研究生韩志刚,教我使用仪器,一次次帮我做外业实验,一次次仪器出问题时想尽各种办法帮我解决。
感谢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的研究生们,在此,我不能一一的列举他们的名字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感谢他们一年多来给我提供的帮助和关心,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开心而充实,他们将是我记忆里最美的风景。
在此,我还要郑重感谢我的 饭团 同志们,崔纪超,李机密、黄玮、杜紫贤,他们给我单调枯燥的科研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在我实验最困难最需要的时候,
他们总是第一时间放下自己的工作无私的为我做一切,在我心情低落时为我分忧,在我信心不足时给我打气,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给我帮助、给我鼓励,难忘我们在一起时的欢乐和搞笑,一路笑声洒落在长安山脚下。
我要郑重地感谢我的硕士导师,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教授吴承祯博士,我虽然已毕业离开了他,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好像依然还在他的指导之下,学术上碰到难题了我第一个就想到了找他,
而他总是会耐心认真的以他博学的知识为我解答,从我论文的初始思路到实验的实施再到实验数据的分析,每一步都有吴老师精深的思想在里面,我感谢我的恩师。
感谢我在福建师大的舍友,文雅香、柯春婷、贾瑞霞,她们让我毫无条件的住进了她们的宿舍,并在以后的日子里给了我极大的便利和帮助,在我实验紧张的时候帮我做实验,
在我心情低落时为我分忧解难,快乐而温馨的宿舍生活总能带给我一份好心情,心情就是生产力,难忘过去的一年多我们一起度过的点点滴滴。
感谢我的师姐,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老师龚吉蕊博士,她总是不厌其烦的听我讲我的论文,讲我的实验,讲我碰到的困难,给我提供解决思路,帮我修改论文;感谢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老师黄永梅博士,和我讨论我的实验思路,给我积极的建议。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教务科崔维佳老师,感谢他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感谢他为我提供的很多便利;感谢和我一起奋战的博士班的朋友们,吴晓旭,张智才,徐蕾,夏虹,林艳,国巧真,吴建寨,陶岩,闫玉春,刘扬等等,感谢他们为我料理学校的各项事务,和我一起分享生活的喜怒忧乐。
我要感谢我的爱人,没有他的帮助、体谅、包容和支持,相信这三年的博士生生活将是很不一样的光景。
他在自己完成博士论文的同时,帮我做实验,担负家里的所有事务;在我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帮我理清思路,寻找突破,耐心的一遍遍听我讲我的论文;在我论文完成后,在我们两人专业背景相差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帮我认真的修改论文。
最后,谨以此文献给我挚爱的双亲,他们在背后的默默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为了论文和实验,我已经两年多没有见到年过半百的他们了,心中甚感愧疚。
在此,祝愿他们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博士论文致谢范文【2】
光阴荏苒,犹如白驹过隙。
五载的北大生活,转瞬即逝。
蓦然回首,过往岁月,仍历历在目。
留恋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感恩之心,时刻不能忘怀。
谨借此机会,
向过去五年里给过我帮助和鼓励的所有人表达无限的感激之情,
并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恩师孟杰教授这五年来为我所付出的心血。
在我进入科研初期,是孟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辛勤培养,
让我度过了迷茫阶段,尽早进入原子核结构的相对论多体理论研究。
当我在为重复不出文献的结果而发愁的时候,是孟老师教会了我如何发现
问题并及时改正。
在我为自己研究课题敏思苦想,不得其解的时候,
是孟老师拨云见日,让我的思绪豁然开朗。
在我写第一篇英文文章的时候,是孟老师的逐字逐句修改以及耐心指导,
教会了我如何撰写科技论文。
正是这些珍贵的科研实践经历锻炼了我,启发了我,
从中我学会了独立工作的能力。
当我在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
是孟老师现身说法,指点迷津,让我摆脱思想上的枷锁,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和动力。
孟老师言传身教,不仅传授于我为学之道,更最要的是教给了我为人之道、为师之道
以及生存之道。
这些将让我受益终生。
孟老师扎实严谨的治学方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时时刻刻影响着我。
他犀利睿智的物理直觉、对科学研究的深刻见解、以及平易近人的
性格让我印象深刻。
博士期间能得到孟老师指导,实为平生一大幸事。
在孟老师的帮助以及欧盟项目资助下,我有幸访问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得到
另一位导师 Peter Ring 教授的指导。
在两位导师的共同指导下,我很快地开展起
本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也即拓展协变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原子核的谱学性质。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顺利完成此项工作。
在德国学习期间,Peter Ring 教授
从生活和工作上都给予我最大的支持,极大地促进了本工作的顺利完成。
在与Peter Ring教授频繁交流讨论中,我更进一步了解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
目前世界上本学科研究的现状。
他广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大量涌现的新奇观点,
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平易近人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衷心感谢秘书 Laura Darabas 女士在我留德期间所提供的便利,特别是在租房子,办理
签证手续等方面所给予的热心帮助。
感谢龙文辉博士,田源,Daniel Pena Arteaga,Elena Litvinova
等德国组内其他同事的关心和帮助,让我在德国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另外,
在中国-克罗地亚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资助下,有幸访问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
Dario Vretenar 教授
和Tamara Niksic 博士对本工作表现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许多非常宝贵的建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周善贵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
他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做人态度及温和、
淡泊又乐于助人的性情在为人为学方面给我树起了良好的榜样。
感谢彭婧博士,通过与她的讨论,我才得以在刚进入实验室就能尽快熟练掌握三轴形变的
相对论介子交换模型,并开展了原子核磁矩的研究工作。
这些研究经历与本工作的顺利完
成是密不可分。
感谢李志攀以及李剑,与他们的讨论对本论文的改进有着很大的帮助。
此外,博士期间还有幸和陈洪教授共同开展原子核磁矩的研究、与 P. J. Woods 教授和
孙保华博士共同开展了三轴形变质子发射核的研究,与张双全博士、王守宇 博士以及亓斌等
共同开展了手性原子核的研究,与 G. Hillhouse 教授、吕洪凤博士以及
宋春艳博士等共同开展了超核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此对这些合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北大实验室学习和工作期间,得到组内其他同事,包括张时声博士、
张炜博士、耿立升博士、班淑芳博士、沈刚、李俊、刘朗、孙保元、
张力、梁豪兆、张颖、牛忠明、牛一斐和赵鹏威等的许多关心和帮助。
是你们让我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家的温暖,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北大还得到其他许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同时,
感谢物理学院王革新和潘青等老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最后,我衷心地感谢我的家人,包括我的父亲、母亲以及我的哥哥。
感谢他们由始至终的支持,
我才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江明梅香映,遥闻花藏香;问君何所思,梅子尧钰罡。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爱妻梅花女士对我工作的理解以及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
在博士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无时无刻都牵挂着我那刚满半岁的儿子尧钰罡,
故将本博士论文献给他,祝愿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博士论文致谢范文【3】
一、
随着我在电脑上敲下论文的最后一段话,博士生涯的四年时光,也渐渐浮现出句点的影踪。
上个月,我度过了自己28岁的生日。
在过去的27年中,求学的生涯,占据了整整20年的时光。
从一个穿着棉鞋在操场上做操的小孩子,到一位背着厚厚的论文从华盛顿机场回国的年轻人。
白驹过隙,其实想来,不过寥寥数语。
谈成长总难免被时间耻笑。
年轻几岁的时候,我总是希望自己可以吓这个世界一跳,到头来,还是赶上20岁的末班车,匆忙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
一路走来,我不断尝试选择不同的姿态与这个世界交谈,我演过话剧、码过歌词、写过小说、出过诗集。
最后,阴差阳错却命运使然地选择学术。
我想,这并非因为学术比艺术高尚,甚至想想看,甚至也不能说,学术比其他的表达方式更加精准,我所做的,不过是在不同的年纪,选择尽量适合自己的位置,并承担这种选择的结果。
我一直在想: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
这个问题若隐若现,成为伴随我成长的一条线索。
一路走来,我为自己许了很多愿,有些做到了,有些搁置了,这也许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是否找到了那个我想成为的样子,那些我想完成的梦想。
编剧史航说过一句话,深得我心:“我很早以前喜欢的东西,比如戏剧,我现在还喜欢着。
我有时候可以拿它变点钱,有时候变不成,但是它硬硬的还在。”
整篇论文,十万余字,我在讲述一个传播学的经典假说,心思又并非放在某个理论之上,或者说,我希望讲述一种知识分子在这个世界中的坐姿,讲述宏伟的他人,实际上也在讲述渺小的自己。
我最后的博士论文,已经与入学时的设想大相径庭,因为种种现实的考量,我做出了这样的妥协,如此说来,这篇博士论文,对于我的思考来讲,更像是一个漫长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