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提纲如何写,这是大家要考虑的问题,下面带来,欢迎阅读借鉴。
【1】
摘要 4-6
Abstract 6-9
1 导论 14-24
1.1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4-16
1.1.1 选题来源 14-16
1.1.2 研究意义 16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6-20
1.2.1 研究思路 16-18
1.2.2 内容安排 18-20
1.3 研究方法与相关概念界定 20-23
1.3.1 研究方法 20-21
1.3.2 相关概念界定 21-23
1.4 主要研究贡献 23-24
2 文献回顾 24-46
2.1 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作用 24-29
2.1.1 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 25-28
2.1.2 机构投资者股东消极主义 28-29
2.2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治理 29-36
2.2.1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信息披露质量 30-31
2.2.2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管理 31-33
2.2.3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管理层薪酬 33-34
2.2.4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价值 34-36
2.3 公司治理与资本成本 36-44
2.3.1 内部公司治理与资本成本 36-41
2.3.2 外部公司治理与资本成本 41-44
2.4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资本成本 44
2.5 文献评价与本章小结 44-46
3 我国资本市场和机构投资者的相关制度背景研究 46-59
3.1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46-48
3.2 中西方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情况 48-58
3.2.1 国外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情况 48-49
3.2.2 国内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情况 49-58
3.3 本章小结 58-59
4 机构投资者持股影响资本成本的机理研究 59-73
4.1 理论基础 59-62
4.1.1 委托代理理论 59-60
4.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60-61
4.1.3 公司治理理论 61-62
4.2 机理分析及研究假设 62-72
4.2.1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资本成本的直接影响 63-64
4.2.2 机构投资者持股、内部治理机制与资本成本 64-69
4.2.3 异质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资本成本的差异影响 69-72
4.3 本章小结 72-73
5 资本成本的估算 73-89
5.1 资本成本的概念与性质 73-76
5.1.1 资本成本的概念 73-74
5.1.2 资本成本的性质 74-76
5.2 资本成本的估算技术 76-83
5.2.1 风险补偿技术 76-79
5.2.2 内含报酬率技术 79-83
5.3 估算模型设计及数据说明 83-86
5.3.1 Ohlson-Juettner 模型 84-85
5.3.2 CAPM 模型 85-86
5.4 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成本特征 86-88
5.5 本章小结 88-89
6 机构投资者持股影响资本成本的模型构建 89-99
6.1 变量设计 89-90
6.1.1 被解释变量 89
6.1.2 解释变量 89-90
6.1.3 控制变量 90
6.2 模型构建 90-94
6.2.1 基本模型 90-93
6.2.2 扩展模型 93-94
6.3 样本选择 94-95
6.4 检验方法 95-97
6.4.1 中介效应 95-97
6.4.2 交互效应 97
6.5 本章小结 97-99
7 机构投资者持股影响资本成本的直接效应 99-113
7.1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否与资本成本 99-102
7.1.1 样本分析 99-100
7.1.2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100-102
7.2 机构投资者持股高低与资本成本 102-105
7.2.1 样本分析 102-103
7.2.2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103-105
7.3 机构投资者持股期限与资本成本 105-109
7.3.1 单变量分析 107-108
7.3.2 多变量回归分析 108-109
7.4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资本成本 109-110
7.5 稳健性检验 110-112
7.6 本章小结 112-113
8 机构投资者持股影响资本成本的间接效应 113-149
8.1 变量分析 113-117
8.1.1 内部治理机制的度量指标 113-114
8.1.2 相关性分析 114
8.1.3 描述性统计 114-117
8.2 机构投资者持股、股权结构与资本成本 117-124
8.2.1 股权结构治理机制中介效应检验 118-121
8.2.2 股权结构治理机制交互效应检验 121-124
8.3 机构投资者持股、董事会治理与资本成本 124-129
8.3.1 董事会治理机制中介效应检验 124-127
8.3.2 董事会治理机制交互效应检验 127-129
8.4 机构投资者持股、管理层治理与资本成本 129-134
8.4.1 管理层治理机制中介效应检验 130-132
8.4.2 管理层治理机制交互效应检验 132-134
8.5 稳健性检验 134-148
8.5.1 内部治理机制的中介效应 134-136
8.5.2 内部治理机制的交互效应 136-148
8.6 本章小结 148-149
9 异质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 149-156
9.1 样本选取 149
9.2 实证模型构建 149-150
9.3 相关性分析 150
9.4 描述性统计 150-152
9.5 回归结果分析 152
9.6 稳健性检验 152-155
9.7 本章小结 155-156
10 结论与建议 156-159
10.1 研究结论 156-157
10.2 政策建议 157-158
10.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158-159
参考文献 159-178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178-179
后记 179-180
最新教育学毕业论文写作提纲【2】
标题:论中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性及应对策略
ХХХ (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西吉安 3xx9)
指导老师:ХХХХХ
[摘要]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缘起于社会发展与课程功能滞后、素质教育与课程运作流弊、价值转型与课程旨趣单向等方面的矛盾动因。
在这种背景下的新课程改革,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了很大的不适,主要有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师的视角转换、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所引起的心里不适,针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这些心理不适, 给出教师的自身努力、学校的策略和社会支持等三种应对策略。
[关键词]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教师;心里不适;应对策略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也有很多的专家、教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对它展开了研究。但由于传统教育它的真的是根深蒂固,要想一下子改变是非常难,研究也没有太深入的进行。
因为课程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教师只有去适应它的变化,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发展。那么,跟着这个趋势,我们的研究将会越来越来剥出真相,更能掌握住新课程改革的真是目的,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和水平。
本文主要就对教师的这些心理不适应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应对策略,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此给一些处在这种状况下的教师做些参考。
[正文]
一 引 言
1.1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时代背景
1.1.1 社会发展与课程功能滞后
1.1.2 素质教育与课程运作流弊
1.1.3 价值转型与课程旨趣单向
二 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性
2.1 教师对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的角色转变的心里不适
2.2 教师对视角的转换的不适应
2.3 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心里不适
2.4 教师对学生的新学习方式的心里不适应
2.5 教师对自我的心里不适
三 应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不适的策略
3.1 教师的自身努力层面
3.1.1 教师要关注自身在新课改中的教师转换
3.1.2 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3.1.3 正视自己,提高自信,完善自我
3.2 学校策略层面
3.2.1 学校管理策略
3.2.2 学校的培训策略
3.2.3 学校的交流策略
3.3 社会支持层面
3.1.1 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
3.3.2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3.3.3 要理解和尊重教师
四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简述工程领域电子技术的运用【3】
1电子技术在工程领域中应用的意义
进行工程领域中电子技术的应用研究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虽然我国电子技术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但是很多应用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国内技术力量还是相对比较薄弱的,这样就会严重影响我国电子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失去自我技术核心的发展是无法稳固立足的。
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中电子商务的实现完全依靠于电子技术相关技术,并在发展中对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很多工程都认识到了电子商务对工程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的重要意义,都在积极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这就导致了电子商务的实现能力和先进能力成为了工程的竞争方式之一,这样就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工程的发展。
在我国很多传统工程的发展一度遇到瓶颈,与现代工程相比其竞争力严重不足,但是,电子商务的出现就缓解了传统工程发展中所遇到的窘境,逐渐实现了信息的公开化发展,并根据工程发展实际状况建立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平台”。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加深,我国工程在发展中对电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这种要求,我国也出现了电子信息产业,该产业正在实现工业发展与电子信息的完美结合,大大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
从中我们看到,电子工程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提升工程产业升级”“、工程产业战略性发展”。
2电子技术在工程领域中应用措施研究
电子技术在工程领域中应用有着巨大的潜力与价值,因此,我们要寻找有效措施来推动电子技术工程领域中的运用与发展,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大力培养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人才是强国之本也是推动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更好的推动电子技术发展,就要从人才培养开始着手。
而人才的成长与培养环境密切相关,因此,电子技术在工程领域中应用过程中需要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增强技术团队创新意识,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工程人才竞争机制,并在人才评价中逐渐根据工程的能力建立和完善人才奖惩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为相关工程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优秀人才得培养在自我创新和发展的同时,也要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电子应用技术,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地这些先进的.经验应用到研究工作中,以推动我国电子技术在工程领域中应用的发展,积极总结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方法与理论,并大力引进留学归来的高素质技术人员,优化工程人才结构。
这样才能保证电子技术在工程领域中运用持续、健康地发展。
(2)加强政府对电子技术的扶持政府对电子技术的扶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要加大对工程领域中电子技术研究项目的资金投入,给电子技术的研究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为电子技术的融资提供便利条件,建立专项的发展基金,这样就能够确保电子技术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
第二,从政策上进行扶持。
政府要用政策积极引导电子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比如“引导电子技术在教育、医疗、建筑、交通等工程领域的开发,加快社会优质、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