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移动访问 m.wenshu999.com
热搜: 心得体会  合同  年终总结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论文范文

本科英语论文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3-10-26 03:12:47 编辑:www.wenshu999.com

  如何写,这是很多人还不清楚的问题,以下的相关文章,具体请往下阅读: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格式模板【1】

  该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各国的经济发展一体化生产精细化、交往国际化、科研群体化、信息网络化等新的发展趋势要求教育适应多元、复合、多交、差异、互赖、互助的生产组织形式 ,竞争固然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但离开了合作,现代社会的发展将是不可能的。

  相应地,学校教学组织形式也在集体授课的基础组织形式之上 ,发展成以合作学习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 ,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全面统一。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大量而广泛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与研究。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利用关键词作为检索项,输入关键词“cooperative learning"进行搜索,发现3362篇文章。

  在谷歌搜索网站和雅虎搜索引擎中输入“合作学习”时,也出现了大量的文章。

  因此,如何实施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切实转变,就成了当前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

  可见该选题的研究现状和前景十分乐观,并且还具有可研究的价值。

  1、该选题的国外研究现状

  从笔者所掌握的外文资料显示,外国学者对合作学习主要进行了以下的研究:

  早在公元 1世纪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 (Quintillion)就着眼于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而提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并认为把学生分成班组进行教学是可以的。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则充满了师生双向合作交流的味道。

  到18世纪初,英国牧师兰喀斯特 (J. Lancaster)和贝尔(A. Bell)开始倡导采用合作学习团体来实施教学。

  19世纪早期 ,美国也开始强调合作学习 ,帕克 (C. F. Parker)把鲜明的革新精神引入了课堂,并使课堂充满了真正的合作与民主的气氛。

  此后,帕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一度在美国占据了主流地位。

  到了 20世纪初 ,杜威 (J. Dewey)成为了帕克合作教学方法的传承者和拓展者 ,他提倡在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小组 ,并将之作为其著名的设计教学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杜威同时,还涌现出许多新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也不同程度把学生的合作考虑进去。

  一个代表性较强的方法是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是合作学习的实施中,有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的教学尝试,并对诸如性别、年龄、个别差异等方面有比较广泛的研究(高禹斌,2005:40)。

  20世纪40年代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道奇 (M. Deutsch)发展了他的老师勒温(Lewin,K)关于“场”的动机理论 ,形成了关于竞争与合作的目标结构理论 ,为随后的课堂合作学习理论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王坦,2003:33)。

  约翰逊兄弟 (D. W. Johnson & R. T. Johnson)等合作学习的研究者开设了训练教师如何采用合作学习进行教学的课程 ,创立了合作学习中心 (Cooperative Learning Center) ,归纳合作学习的相关研究 ,探讨合作的本质属性 ,建立合作学习的理论模式 ,检验理论的有效性 ,并进一步将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策略和程序 ,这被认为是合作学习理论系统化形成的标志之一。

  除此之外 ,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教育学家德布里和爱德华 (D. Devries & K. Edwards)研究提出了“团体探究法 ”(Group Investigation) ,史雷分 (R. S. Slavin)提出了“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 ”(Student′s Team Achievement Divisions)等理论也为合作学习理论的系统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合作学习理论的系统化也标志着合作学习进入了成熟时期。

  从合作学习的大量文献来看,不同类型的合作学习理论涉及到理论基础这个问题,但由于各国合作学习的实践差别较大,再加之代表人物较多等原因,不同类型的合作学习所强调的理论基础也就各有侧重并由此形成各自的鲜明特色。

  如美国斯莱文(Slavin,R.E.)教授认为,研究者们可以用“动机(motivational)理论”和“认知(cognitive)理论”来解释合作学习的优越性;美国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的理论根源主要来源于“社会互赖观(social interdependence perspectives)&rdquo“认知发展观(cognitiv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和“行为学习理论观(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perspectives)”;美国卡甘(Kagan,S.)认为,合作课堂的成功基于“导生与练习&rdquo“动机与奖励&rdquo“同伴支持与低焦虑&rdquo“教师角色与行为”和“学生角色与行为”。

  合作学习的诸多专家也从众多的理论基础出发,开发了多种多样的合作学习方法。

  主要有学生小组成绩分工(STAD)(斯莱文,1978,1986);小组辅导个人(TAI)(Slavin,Leavey,and Madden,1986);合作性读写一体化(CIRC)(Stevens,Madden,Slavin,and Franish,1987);切块拼读法(Aronson,1978);小组调查法(GI)(Sharan &Sharan,1976)等。

  Jacqueline S.Thousand等人对几种合作学习方法的基本特点和可变特点做了进一步的研究(Jacqueline S.Thousand &Richard A .Villa&Ann I.Nevin,2001:182)。

  小结:由此可见,合作学习这一课题在外国学术界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外国学者不仅从理论角度对合作学习有进一步的发展,而且还将理论运用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2、该选题的国内研究现状

  合作学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卫风 ·淇奥 》里就曾出现过关于合作学习思想的阐述 ,诗中指出:“有匪君子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此句的意思是学习就是要相互商讨、相互砥砺、共同提高。

  远在两千多年以前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他所编撰的《学记 》中也提到:“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论语 》中也曾说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宋代的书院教学中,著名儒家大师朱熹创立和发扬了在书院教学中相互质疑问难、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高禹斌,2005:29)。

  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古代很多的教育教学著作中就曾有合作学习的论述,反映出教育家们提倡合作学习,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切磋 ,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思想。

  笔者认为这可以看做是合作学习思想的雏形。

  1932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针对中国当时的国民教育现状,因受了美国实用主义教学家杜威的设计教学理论,提出“小先生制”的教育构想,并将之付诸实践。

  他提出儿童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rdquo“即知即传人&rdquo把学到的知识随时传给周围的同伴。

  这些观念和实践都带有合作的色彩(王坦,2003:33)。

  在新中国成立 50年期间 ,我国的基础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

  从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在课程管理体制、课程结构、教材编制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

  中国的基础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合作学习,在80年代被介绍到了我国,90年代在一些学校中开始采用,由此开始对合作学习进行探讨。

  从浙江省杭州大学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到 90年代中期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以及近年来主体性教育实验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 这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推动了合作学习在我国的发展。

  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代表性的有:《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二》(裴娣娜.学科教学,2000)、《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曾琦.学科教育,2000)、《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王坦.学苑出版社,2001)、《STAD 型合作学习简介:目标、模式、实施及评价》(何李来.外国教育研究,2005)、《主体合作学习:教学影响方式的结构性改变》(周林.四川省主体教育文集,2005),分别从合作学习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目标意义、基本要素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或系统的研究,旨在探讨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问题。

  这些研究成果,为合作学习建构起完整的理论框架。

  我国以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坦(2001)在《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中提出的定义较为权威以及达成了共识“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特别是在 2001年 ,国务院和教育部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中也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盛群力&郑淑贞,2006:243)”这次改革促使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关注合作学习, 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几乎都能对合作学习有比较准确的认识, 在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师生从合作学习中受益。

  王坦(2005)在《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中认为,“合作学习主要奠基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等学科之上,其理论基础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互赖理论,选择理论,教学工学理论,动机理论,凝聚力理论,发展理论,认知精制理论,接触理论。”吴向丽(2006)在《新课程倡导的十种教学策略丛书:合作学习》一书中认为,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群体动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和社会互赖理论。

  小结:近几年,国内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都趋于成熟,合作学习的研究者们在发展其理论以及实践策略的同时,还注重与其他相关教学理论进行交流和融合,使合作学习拥有了越来越广泛的理论基础,也使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合作学习理论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 ,合作学习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我国教育工作者对合作学习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入还不是很透彻。

  所以,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之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该选题研究的发展趋势

  笔者通过中国期刊全文网等网络查询近十年来国内外对合作学习的研究越来越多。

  合作学习的研究者们在发展其理论以及实践策略的同时 ,还注重与其他相关教学理论进行交流和融合 ,使合作学习拥有了越来越广泛的理论基础 ,也使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人类除了合作,别无选择”( 高禹斌,2005:176)。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国情与文化的差异,我们在引进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时,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中国的教育现状.同时,我们更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情,积极开创我们自己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与评价方法。

  把合作学习与中学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运用合作学习的理论知识,并根据我国中学教育的国情进行适当的调整,不断发展合作学习。

  所以本选题的研究发展潜力应该比较大。

  尚需解决的问题

  笔者通过中国期刊全文网已搜到的有关合作学习的资料中以语文、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居多,而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话题,同时最主要是在就英语口语、英语阅读和英语阅读等中的运用,而在英语语法中的运用则寥寥无几。

  笔者认为,英语语法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