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文格式是怎么样的?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关于,欢迎阅读参考。
【小论文格式模板】
一、论文的基本格式
1、题目。
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
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
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
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
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
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
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
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
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
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
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
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二、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1、装订顺序:目录--内容提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
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
纸张型号:A4纸。
A4210×297毫米
论文份数:一式三份。
其他(调查报告、学习心得):一律要求打印。
2、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提供。
(或听老师的安排)
3、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
4、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
(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①”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0)附录: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1)参考文献:另起页,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2)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上海复旦大学XX学院2007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5、纸型及页边距:A4纸(297mm×210mm)。
6、页边距:天头(上)20mm,地角(下)15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
7、装订要求:先将目录、内容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等装订好,然后套装在学校统一印制的论文封面之内(用胶水粘贴,订书钉不能露在封面外)。
1.纸张与页面设置
(1)A4,纵向;
(2)页边距:上1.0cm,下2cm,左侧2.5cm,右侧2cm
2.页眉
(1)设置:1.4cm
(2)字体:统一使用汉语:小五号宋体。
(3)分割线:3磅双线;
(4)内容:××学院本科期末论文,居中。
3.页脚
内容:页码,居中。
4.论文基本内容与要求
(1)论文题目:单独成行,居中,日语:小2号黑体;英语:TimesNewRoman18号;
(2)作者姓名:另起一行,居中,日语:小4号宋体;英语:TimesNewRoman12号;
(3)内容提要:另起一行,日语: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长度要求150字以上;英语:TimesNewRoman12号,长度要求在100字左右;
(4)关键词:另起一行,日语:4号黑体,3-5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割,内容为小4号黑体;英语TimesNewRoman12号;
(5)正文
正文部分的要求如下:①正文部分与“关键词”行间空两行;②日语正文文字采用小四号宋体;英语正文文字采用TimesNewRoman12号,标题日语采用四号黑体,英语采用TimesNewRoman14号,每段首起空两格,1.25倍行距;③段落间层次要分明,题号使用要规范。
理工类专业毕业设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序号与层次要求;④文字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无违反政治上的原则问题与言论,要采用计算机打印文稿;⑤图表要求:所有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准用徒手图,必须按国家规定的工作要求采用计算机或手工绘图,图表中的文字日语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NewRoman10.5号;图表编号要连续,如图1、图2等,表1、表2等;图的编号放在图的下方,表的编号放在表的上方,表的左右两边不能有边;⑥字数要求:一般不少于1500(按老师要求);⑦学年论文引用的观点、数据等要注明出处,一律采用尾注。
(6)注释
注释部分的要求如下:①与正文部分空出两行;②按照文中的索引编号分别或合并注释;③“注释”采用五号黑体,注释内容日语采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NewRoman9号。
英语注释具体要求如下:
①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1];②如果重复出现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时,只注明作者的姓和引文所在页码(姓和页码之间加逗号);格式要求如下:
[1](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书名(用斜体,后加英文句号),出版地(后加冒号),出版社或出版商(后加逗号),出版日期(后加逗号),页码(后加英文句号)。
[2](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文章题目(文章题目用“”引起来)(空一格)紧接杂志名(用斜体,后加逗号),卷号(期号),出版年,起止页码,英文句号。
(7)论文参考文献
【小论文范文】
论文化产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摘要:文化产业作为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不仅可以扩大就业数量,还可以提高就业质量,文化产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
建立自由竞争的文化产业劳动力市场;增加文化产业投资,扩大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促进文化产业分工深化,加大产业链条,演生更多就业岗位;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文化产业就业者素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发挥文化产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对于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产业;就业;就业质量;西方就业理论
2012年我国制定了《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这是我国首部由国务院批转的促进就业专项规划。
《促进就业规划》中提出在“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时,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予以考虑”,“着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而早在2009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文化产业作为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它的发展与振兴,必然吸纳大批劳动力,带动就业。
一、文化产业对促进就业的作用
(一)文化产业范围广,振兴文化产业,扩大就业规模
文化产业作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产业范围广,吸收就业能力强,被誉为吸纳就业者的“蓄水池”。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文化产业的范围如此广泛,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带来巨大就业市场,提供众多就业机会。
从专业角度来看,随着文化产业市场的迅速发展,诸如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极为迫切;另外,从管理层面上看,文化产业市场的有效运行,势必需要一些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再者,文化领域逐步开放,文化贸易的频繁,也进一步扩大国际化的文化经营人才需求。
文化产业就业容量大,门类众多适合从高级研发者到民间传统手工艺者等不同群体就业,而且就业形式灵活多样,特别是文化产业创业前期资金少,适合自主创业,尤其是给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创业就业的机会。
国内各大城市都加大对文化产业创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也为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
(二)文化产业关联效应强,产业链长,带动相关产业的劳动就业
文化产业作为可以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支柱产业,一个核心特性便是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释放出的关联效应,带动与其相关的一系列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庞大的就业市场,促进劳动就业。
关联效应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在其《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的理论,具体是指某一产业的经济活动能够通过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的活动效应影响其他产业的经济活动。
文化产业之所以要成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不仅在于自身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地位,而且其产业链较长,关联效应强,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据初步测算,到2015年,特色文化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将达到15000亿元左右的规模,通过联动效应带动地方相关特色产业产值增加5000-6000亿元;特色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能吸纳约4000万人就业创业,可以大大缓解我国的就业难问题。
仅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例,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带动诸如交通、建筑、餐饮、住宿、零售等一系列产业的繁荣,吸纳大批劳动力就业。
国际旅游组织的资料表明,1元的旅游直接收入可以带动相关行业增加8元的收入,每创造一个旅游业直接就业岗位,相应产生5个间接就业岗位。
旅游文化产业尤其对于农村劳动力就业具有综合带动功能,一些以旅游作为其支住产业的县村,涉旅就业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以上,福建省泰宁县旅游局公布的数据,该县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功能,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到2010年止,全县农村劳动力涉旅就业人员达2.1万余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4%。
(三)文化产业就业环境好,就业条件优,能够提升就业质量
这些年来,我国就业质量问题不断突显,国家在《促进就业规划》中明确提出在提高就业数量的同时,力求提升就业质量。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王亚栋也表示,就业质量已成为制约劳动力就业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是下一步促进就业研究的重要方向。
就业质量是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畴。
[1]它既包括与工作相关的客观指标,如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工资报酬等,又包括劳动者自身的主观体验,如工作满意度,成就感等。
文化产业作为与知识创新紧密相关的产业,主要以脑力劳动为主,劳动强度总体上低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产业。
在文化产业就业的劳动者,劳动环境好,在劳动环境指标所包含的接触粉尘危害程度,接触高温危害程度,接触毒物危害程度,接触噪声危害程度等几个指标中,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的劳动环境是舒适的。
文化产业增加值不断提升,就业于文化产业工资报酬也相对较高。
最重要的是文化产业被认为是最有投资价值和发展前景的行业,在文化产业就业发展空间大,更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我价值追求。
总之,文化产业就业被视为一种体面劳动,工作环境好,工作条件优,工资报酬丰厚,发展空间大,社会认可度高,劳动者能从中获得成就感。
二、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用人机制,建立自由竞争的文化产业劳动力市场
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不充分表现得很突出,市场存在严重的地区分割。
一方面,文化产业的人才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以及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城市,造成这些地区的文化产业劳动力供大于求。
另一方面,内地和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急需人才。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失业理论,工资是调节劳动力市场的有效机制,内地和西部文化产业可以通过提高工资来吸引文化产业人才,在绝对工资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内地和西部生活成本及消费水平略低,相对工资就显得略高于经济发达城市,从而形成自己在工资上的优势,吸引文化产业劳动力就业,使文化产业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通过竞争自由流动,达到有效配置。
除此之外,从文化产业就业的机构性质来看,近一半的就业人口集中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大量人才偏向于到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这些单位和企业在用人机制上和待遇上与民营文化产业存在着差异,致使民营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不具优势,劳动力市场未能形成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应该继续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完善用人机制,使劳动力市场不断公平化、竞争化、合理化。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失业理论的启示,市场具有自动调节经济并使其趋向或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和功能,构建一个自由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可以促进文化产业劳动力趋向或达到就业均衡。
(二)增加文化产业投资,扩大劳动力的有效需求
2004~2008年,文化产业的年均就业增速4.7%,是总体就业增速的6倍。
总体来看文化产业的就业增速超过了总体就业增速的6倍,这与国家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关的政策扶持和各地政府支持分不开的。
[2]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进一步放开,文化产业在利用政府拨款外,也吸引了各方资金,形成了多方位的融资渠道,众多资本和热钱接连涌入文化产业领域。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资金来了,关键是应该怎么用才能保证文化产业良性发展。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运行模式需要转变,资源整合的水平有待提高。
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政府即将建立的国家文化发展基金,主要聚焦文化内容生产,业内人士指出,文化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瞄准内容和人才,尊重人才和创意内容,投资风险将大大降低,文化产业的市场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进而,文化产业将带动大批劳动力就业。
(三)促进文化产业分工深化,加大产业链条,演生更多就业岗位
随着分工的演进,产业链会不断加长,会促使中间产品专业生产者人数增加。
文化市场的开放,职业分工的细化与专业化必然会为劳动力就业提供更多的岗位。
从分工的角度看,文化产业内部分工可以再进一步深化,文化产品内分工也呈现越来越专业化的特点。
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产业链条,从文化产业的职能分工角度看,文化产业链可分为创意设计,产品制作、信息制作、服务生成,销售服务三个环节。
围绕创意、制作、销售这三个核心产业链,打通上、下游,策划、设计、制造产品,探索开拓包括影视剧制作、系列后产品并开发相应的衍生产品等领域,深化分工,形成现代文化产业大链条。
按照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随着分工的细化,产业链条不断加长,促使专业劳动力人数增加,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就业。
(四)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文化产业就业者素质
创意人才好比文化产业的引擎,没有这个引擎,文化产业无法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存在着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现象,可谓文化产业市场很大,但文化产业人才难找。
这几年随着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的增多,文化产业劳动力供给总量也在增加,但是文化产业人才难寻的压力却没有得到缓解。
这就是典型的结构性失业。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政府应主要从劳动力市场和人力政策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
应该采取全方位人力资源开发措施,对文化产业劳动力进行继续培训,使劳动者及时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尤其是培养劳动者创新能力和加强劳动者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另外,加强就业指导,建立就业信息系统,使企业和求职者实现信息对称;除此之外,减少户籍制度对劳动力的限制,增加劳动力的区际流动,帮助解决劳动力和企业进行地区迁移。
(五)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迁移模式,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市场,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争相涌向城市,但却在就业过程中受到层层阻碍而未能充分就业。
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新的就业渠道,让农民有更多的就业选择。
近年来,全国各地已经逐渐意识到了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使农村文化逐渐走向了产业化道路,如涉农旅游产业,农村传统文化手工产业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可以吸纳农村的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文化产业在促进劳动力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普遍共识,发展文化产业,发挥其在就业中的作用,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有利于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
注释:
①刘素华.就业质量:概念、内容及其对就业数量的影响[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7:29。
②孙元元,林宪生,王瑜.试论中国文化产业的就业特点[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23),6。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Z].2010.
[2]中共中央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Z].2009.
[3]赫希曼,著.曹征海,潘照东,译.经济发展战略[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4]周正兵,主编.文化产业导论.北京市: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08.
[5]廖泉文.人力资源考评系统[M].济南市: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