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一看哦,以下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借鉴。
毕业论文指导的内容和方法【1】
一、指导的内容
毕业论文要指导的方面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七项内容。
(一)指导选题
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开端。
能否选择恰当的题目,对于整篇毕业论文写作是否顺利,关系极大。
好比走路,这开始的第十步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迈向何方,需要慎重考虑。
否则,就可能走许多弯路,费许多周折,甚至南辕北辙,难以到达目的地。
指导学员选题,要遵循这样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条是价值原则,即论文的选题要有价值。
论文价值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之分,选题时,要把应用价值摆在首位。
学员写的毕业论文不是毫无实际意义的“空对空”的文字游戏,而是来源于现实,并为现实服务的。
衡量一篇论文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之大小,应当首先看它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如何。
我们要鼓励学员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题目,写出文章来最好能指导现实,为当前的现实服务。
第二条是可行原则。
选题时要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主要是写作的时间、地点、环境;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的才能、学识和所掌握的材料等。
学员在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必须考虑自己的主、客观条件,量力而行。
即要选择那些客观上需要,主观上又有能力完成的题目。
(二)指导搜集材料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写文章不能没有材料。
毕业论文如果缺少翔实的材料,就会像毛泽东同志曾经批评过的党八股那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像个瘪三,瘦得难看”。
写作的材料从哪里来?
第一来自生活。
人民群众丰富多采的生活实践是文章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鲁迅曾对青年作家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要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党校学员来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都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教师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从自己的“生活仓库”中摄取写作材料。
第二来自书本,包括各种文献资料、报刊杂志等。
宋朝朱熹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讲的是读书的好处。
书籍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写作者如能经常向书本请教,文章的材料就像“源头活水”那样源源不断。
指导教师平时博览群书,浏览各种报刊,发现有用的材料,就可以向学员推荐。
材料靠自己去搜集。
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学员先制定一个搜集材料的目录,如是调查材料,可按时、地、对象拟定目录;如是文献资料,可按书刊名称和发行年月安排目录。
要着重搜集第一手材料,对第二手材料要查明出处、核对原著。
(三)指导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主题。
主题在文章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
一篇文章质量高低、价值大小,主题是其衡量的主要尺度。
指导学员立意,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符合现实需要,体现时代精神。
文章是时代的产物、现实的反映,它的主题应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特征及发展方向。
因此,毕业论文应牢牢把握时代脉膊,回答时代提出的最尖锐、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第二,反映客观事物本质。
文章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反映,但并不是像镜子那样机械地反照现实,而应当反映客观事物的某种本质,揭示其内部的规律性。
第三,要有独到的见解。
只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使人受到启发,令人感奋,于人有益。
什么是“独到的见解”?就是古人所说的“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思想、认识、意见、主张。
要获得独到的见解,关键在于多思。
其次,要有胆识,敢于标新立异。
指导教师要指导学员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入事物的本质,多思深思,确立有现实意义;有独到见解、有理论深度的主题。
(四)指导谋篇布局
所谓谋篇布局,就是考虑和安排文章的整体结构。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
确定了主题,选定了材料,接着就要把文章的框架搭起来。
安排结构的基本要求是:(一)要围绕主题安排结构;(二)要有明确、清楚的层次;(三)要完整、自然、严密。
指导教师应根据文章所要表现的内容,指导学员合理安排结构,做到有中心,有层次,首尾圆合,重点突出,严谨自然,富于变化。
(五)指导起草
起草初稿是写文章最重要的步骤,是按照设计“蓝图”进行“施工”的阶段,是以文字形式实现作者构思的过程。
(六)指导修改
修改是文章定稿前必不可少的步骤。
文章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客观事物是曲折、复杂的,不大可能一次就反映正确。
因此,就需要不断地修改、完善。
怎样指导学员修改毕业论文?1.斟酌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价值所在。
主题要正确、鲜明、深刻、集中、新颖。
主题如果有问题,就非改不可。
2.掂掇树料。
论文的材料不可太少,也无须太多。
材料翔实,论据充分,论文才有说服力。
材料太少,就会使文章显得内容空洞;材料太多,掩没观点,理论性不足,也是疵病。
因此,学员初稿写成后,教师要指导学员,对材料重新估价,加以必要的增删。
3.调整结构。
要检查文章结构是否合理。
所谓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头绪繁多而杂乱,层次不清晰,重点不突出或重点确定有误,内部次序颠倒,首尾缺乏照应,等等。
要通过调整,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严谨,首尾圆合,挥然一体。
4.锤炼语言。
有些学员写的毕业论文,文字粗糙,语言拉杂,句式单调无变化,空话套话一大堆。
对此,必须进行修改。
鲁迅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答北斗杂志社问》)我们应学习鲁迅的这种严谨态度。
(七)指导答辩
答辩是毕业论文的最后“验收”阶段,旨在了解学员对所选择课题研究的深广程度和真实程度,并引导学员对本课题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对毕业论文作最后的修改和补充,使之更臻完善。
答辩前,指导教师应要求学员端正态度,做好准备,以迎接答辩。
二、指导的方法
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总的讲,要坚持启发式、谆谆诱导。
具体地讲,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1.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指导教师只对毕业论文中的原则性问题进行指导,不能越组代庖,代替学生撰写或更改。
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指导教师要保证毕业论文的思想性和科学性。
学生要对论文的具体观点、论据、数据以及逻辑性负责。
2.指导教师要给学生方法论的指导,讲解撰写毕业论文的要领,富有启发性地引导学生去独立地撰写论文。
3.指导教师要以平等的民主探讨式的态度,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要照抄书本资料。
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培养学生写论文的具体方法和优良学风及文风。
4.指导和督促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具体进度计划,克服撰写过程中的困难,完成选定的课题。
指导的形式,要少用“背靠背的通讯形式进行指导。
因为面批面改,口问手写,更容易渗入学员心田,使他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指导前,教师应对学员论文(初稿)仔细阅读,打上记号;指导时,应着重指出为什么应当这样写、不应当那样写。
至于具体修改,则应放手让学员自己改。
毕业论文选题建议【2】
(1)联系工作实际
选题要结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特别是自身工作实际),提倡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题,特别鼓励结合当前社会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
建议立足于本地甚至是本单位的工作进行选题。
选题时可以考虑选些与自己工作有关的论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上升为理论,或者以自己通过大学学习所掌握到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引起实际工作问题。
(2)选题适当
所谓选题要适当,就是指如何掌握好论题的广度与深度。
选题要适当包括有两层意思:
一是题目的大小要适当。
题目的大小,也就是论题涉及内容的广度。
确定题目的大小,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
如果题目过大,为了论证好选题,需要组织的内容多,重点不易把握,论述难以深入,加上写作时间有限,最后会因力不胜任,难以完成,导致中途流产或者失败。
相反,题目太小了,轻而易举,不费功夫,这样又往往反映不出学员通过几年大学阶段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水平,也失去从中锻炼和提高写作能力的机会,同时由于题目较小,难以展开论述,在字数上很难达到规定字数要求。
此外,论文题目过小也不利于论文写作,结果为了凑字数,结尾部分东拼西凑,结构十分混乱。
二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当。
题目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论题涉及的深度。
确定题目的难易,也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量力而为。
题目难度过大,学员除了知识结构、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外,资料搜集方面也有局限。
这样,就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致使论文写了一半就写不下去了,中途要求另选题目。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不要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去选一些自己不可能写好的论题;又不能贪图轻便,降低要求,去写一些随手可得的论题。
(3)选题要新意
所谓要有新意,就是要从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出发,在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提出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或者虽已提出来,但尚未得到定论或者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只要自己的论文观点正确鲜明,材料真实充分,论证深刻有力,也可能填补我国理论界对某些方面研究的空白,或者对以前有关学说的不足进行补充、深化和修正。
这样,也就使论文具有新意,具有独创性。
毕业论文写作极大关键点分析【3】
(一)论文写作——材料、观点和文字
材料是写好论文的基础,观点是论文的灵魂,文字是论文的外在表现。
材料和观点是论文的内容,文字是论文的形式。
形式是表现内容的,内容要通过形式来表现。
三者的完美结合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材料来源于实验。
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材料获得的效率与质量。
整篇论文是由若干工作单元组成的,每一工作单元又是由每次实验材料积累起来的。
因此要善待每天的实验。
每天工作时都要考虑到这一数据在将来论文中的可能位置,对每一张影像记录都要认真收集保存。
材料要真实可靠,数据要充足。
有了异常,要及时分析处理,要保证所得结果可信,排除假象。
一篇论文总要有新现象、新处理、新效果、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