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感受【1】
一直以来都想写点孝道的感受,因为不管你是名人、富人抑或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只要是真心行孝父母的人,都是我最钦佩的人…
堂叔林崇豪,老人家将近步入中寿之年。
七十年代至今,村里的人都习惯尊称他为“耆”或潮汕话“老”,“老"是我村公认对德高望重、有学问有声望的人的尊称,那时村里只有三个人被尊称为“老"他是首位,自我懂事以来,村里族谱、匾联、庆典撰文,都由他主笔。
确实,他与我村的其他老者不同,学识、品德、清髙不凡的气质,给人的印象是与乡人尊称他为“老"是名符其实的。
堂叔晚年痴迷于潮剧,与很多名角演员相交相识,因此也就写了很多篇潮剧的剧评,刋发在桑田中学《桑中月谈》校刋中,撰写的剧评有<身许梨园倾情潮剧><写英雄赞歌谱潮剧新腔>
<金波壮胆更传情><寒梅傲霜情更坚><行云流水一枝独秀>等很多篇剧评,笔锋老棘,文史功底深厚,不得不赞叹他对潮剧非常独到之处的剧评和渊博的传统文化知识面。
可是,我对他的著作中记忆最深的,却是他2010年写的一首赞美我村村民黄秀英的四句七律诗歌,赞美她几十年如一日孝心侍奉她瞎目婆婆的美德。
汕头电视台今日视线节目组也曾专题报道过黄秀英孝心感人的事迹。
《赞黄秀英》
林门一进誉名开,菽水承欢慰慈怀。
四十五年如一日,婆媳情深启后来。
注:黄秀英,女,现年65岁,西田村人。
20岁结婚时婆婆已失明27年,45年来,奉侍婆婆,相处和谐,婆婆今年93岁。
林崇豪
我欣赏这首诗的原因,是这首诗平描直写的手法,好似打油诗格式,通俗易懂,但却道出了一个浓浓的"孝"字,由这首诗歌,也可以窥见堂叔也是遵从孝道之人,这也是我记忆很深的原因。
谈及孝道,自古以来,是我们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也是传统伦理道德的文化核心,立国治家的根本,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又如《孝经》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意思即是孝养父母,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
可是,最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大校长周其凤先生回乡为母祝寿跪拜一事却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褒贬不一,议论纷纷。
赞同者说是弘扬孝道,纯属孝子行为,孝字当头,值得赞叹。
质疑者说是名人炒作、政治作秀、假孝而为之。
总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据,议论不休…
我必须强调一下,在网络上我一直是打酱油经过的。
对于这样的争议,评论所谈及孝道,我更加没有资格说事,所谓潮汕有句俗语:行孝给先人行去了。
意思即现在奉侍父母的孝心与祖宗那一代相比较,简直汗颜,唯是责任而已。
但是,事父母至孝,是我辈做为人子的责任行为,却又使我不得不杂嘴几句。
周先生为父母祝寿,应是孝道的一种体现,纯属非常平凡而意深之事。
然而,他拜母为何在网络上惹出诸多争论、质疑。
究其原因,狭义的理解应该在于真孝心与假孝心的争论,只不过由周先生跪母引申出来而已。
上拜天、下跪地,拜跪父母天经地义,因此他的哭与跪,确实使我情感的天平是倾向他的,也就顺理成章理解成是孝子行为,理解和相信他的行为是出于内心的真情流露,他的哭,也许是无言地感恩母亲的含辛茹苦养育和教诲的孝心之泪,感恩之泪;他的跪,也许是愧对母亲这些年而没有尽到孝心的一种良心自责地行为,更是向世人传达孝道的一种态度。
可是,很多人仍然质疑声不断?周先生您老母亲八十大寿不来,九十大寿才来,其间十年或者更前,您是否也是事母至孝?而且您如此大张旗鼓大肆张扬,跪哭是形式?是否是一场政治"秀"确实令人费解,见仁见智,我也不敢轻易妄言。
但以此就要把周先生这次的事件定为假孝,是预谋的一场“秀"也不希奇。
这社会本来充斥着各种“秀"例如:台上清廉台下腐化清官“秀"、政绩“秀"、和谐“秀"、经济“秀"、娱乐“秀"、选美“秀"、另类“秀"、形势大好新闻“秀"林林总总名目繁多的各种“秀"人们审“秀"疲劳。
唯独缺乏名人孝心“秀"这样的一场孝心“秀"在现在道德坍塌的社会,可以算是一场及时雨,也许可以唤起更多的人醒悟,对父母真正的孝顺,希望有更多的名人进行这种“秀"。
曾经想起今年3月份媒体报道的台湾孝子丁祖伋先生抱母求医的事迹。
“孝子抱母”就诊的情深画面,令许多人为之感动,赞叹。
也令我连续很多天在网络上追踪他的消息。
丁祖伋先生与黄秀英女仕,这是真孝!
但是,事情也并不如此片面,细细思量,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与其现在人们质疑真孝与假孝的说辞,不如说是对现时经济社会的道德缺失,良心错位,追求经济效益、崇尚金钱至尊而所带来人情冷薄、虚伪、做假、急功近利的深恶厌烦。
世风日下、人心做古。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繁荣,却令传统的道德文化,传统家庭观念多少有些变形。
试问社会中有多少父母在家翘首以待?需要子女来孝顺,不得而知,质疑周先生行为的人们,或许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不信任、对官员、名人过度炒作的不屑,对教育急功近利的不满,对打着伪民主真腐化的厌恶。
每一个为子女的人,都要有一颗感恩父母的心,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与苦心抚养,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经常多挤出时间回家侍奉父母。
工作的繁忙、生活的艰辛不是借口,把消费在应酬的时间挤出来陪在父母身边,这是正理。
一个廉价的电话是代替不了真正孝心的,只有实际行动可以安慰父母寂寞的心。
百善孝为先 心得体会【2】
.喝粥也可以讲大道理,大学问,心态好,什么都不在乎,吃住都不在乎,只要能学习,懂得自己的本分。
我们的心愿多,为自己多享受,就多痛苦。
人的痛苦在于身体。
我们身体有很多欲望,有欲望就有痛苦和烦恼。
来到"育良中心"学习好的生活习惯,认识自己的烦恼不脑贫,寻找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在"育良中心"不管贫穷,富贵,都不要紧,大家都要学习古圣先贤,弄明白人生的目标价值。
让以后不走弯路,懂得以后自己应该做什么。
回归到自己的本位,走出自己,真正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孝道讲-法: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我们想要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孝门不开,一切事情都能开,也做不好。
只要是为人子女, 八德为首,孝,悌,忠,顺,和,慈,良,贞,静。
天理是人应该遵守的本分,男人,女人都是以孝字当头,水有源,树有根,源源则流长。
人根在父母,在老祖宗那里。
爱子女心比爱老人心重。
人到中年万事忧,人生一片迷茫,看不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人生怎么有那么多痛苦?人生怎么有那么多烦恼?
因为人生的障碍和苦恼,开始发泄在太太,孙子身体上,面对压力很大,不知道怎么做很苦恼?做思想工作对照古圣先贤,伦理道德,应该如何按照自己的本分去学习了解。
我们怎么当人?怎么使用他?发挥他的本分。
帮助别人学习古圣先贤,我是谁?我应该怎么做?我是别人的儿子,我们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父母教我,老师教我,结婚成为丈夫,成为父母,成为外公,爷爷,老祖宗都要走这样的过程。
不了解生命之树,就不知道如何做人。
我们身为子女要懂得知恩,知道父母对我们的恩情。
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苦累。
知道父母恩就有了根,学习人生就有了方向,不知恩,就不懂得报恩。
忘本的人,就像树没有了根,因为自己对父母,了解太少,不能生起感恩之心,孝敬之心,也不孝顺父母,不感恩父母恩。
贫苦孩子早当家,太苦了要立志,将来要报答父母恩。
很多人学习出来,以后结婚了,创业了,照顾孩子了,事业有成了,就开始忘本了,不报父母恩。
事业有成不跟老人住,就是忘本,忘父母恩,缺少对孩子的关爱,就是不孝顺父母。
孝能感动天地,孝能改变命运。
什么是福?什么是禄?福是身体无病症,无心恼愤怒,什么事情都不着急就是福。
禄就是财富的收入。
爱老人比爱孩子好,返祖归根,爱父母,尽孝顺之道。
现在很多人对自己的孩子很好,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对孩子过分的溺爱,给孩子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多毛玻对老人就是给吃,不让他们饿,让他们有一条命活着,就可以了。
没有良心的把爱全部给了自己的孩子和老婆。
没有爱自己的父母,只是给他们东西吃,那样和养动物有什么一样?可能养动物还好点,因为动物还得到人们的关心照顾。
不孝顺父母,良心都被狗吃了,连父母恩都不报,我们有如何能爱别人?帮助别人?
关于孝的心得体会【3】
“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
孔孟时期,出现了阐发儒家孝道观的经典著作《孝经》。
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这二者的合力在民间的影响就是《二十四孝》的产生和流传。
孔孟儒学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就载: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为德之本的思想在儒家其他著作里也有所反映。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认为孝是仁的基矗孟子则说:“亲亲,仁也。”又说:“仁之实,事亲是也。” 将侍老奉亲之孝作为仁的实质。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载:“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
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指出“孝”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一切德行的大经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根本法则。
百善孝为先,万福家是源,孝道感恩,幸福人生。
学习了传统文化《弟-子入则孝部分,我有感于父母的养育之恩。
生命是一种幸运,生命是一种奇迹。
生命在茫茫宇宙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却是父母赠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在懵懂的季节里,很多事情我还没有学会,是父母耐心的牵引我,给我了依靠和安慰。
寒冬的时候父母为我盖暖被,夏日为我拭去汗水。
父母的爱是伟大的,他们的付出从来不求回报。
父母的精神是我一生中最真、最善、最美的的财富。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我们不管做什么,都离不开5个字:学、做、教、悟、得”。
父母从我们的生命诞生起,就期盼着一生的精彩,为我们忙碌,为我们操劳。
那是一种乐意的奉献,那是一种伟大的自觉,那是千万条爱河汇成的恩情之海。
父母的关怀带给我们无尽的快乐,父母的慈爱伴随我们健康成长,父母是庇佑我们一生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