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移动访问 m.wenshu999.com
热搜: 心得体会  合同  年终总结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书 > 心得体会

朗读心得

更新时间:2024-02-26 06:35:20 编辑:www.wenshu999.com

  通过朗读,不仅能够传播文字,还能交流情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范文,欢迎借阅。

  朗读心得体会一

  无意间翻看日历,发现我们进行经典诵读已经一个月的时间了。

  十八章的《孝经》已经全部读完,《成语接龙(上)》也接近尾声了,《老子》读完了四十章,《笠翁对韵》在读第三和第四篇。

  这一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同学们的身上发生很多的变化。

  刚开始读书的时候,面对那些之乎者也,读起来非常坳嘴,一遇到比较长的句子就很难读下来。

  《孝经》和《老子》读起来似乎都没有《成语接龙》顺畅,家长们也纷纷反映,孩子在家里只喜欢读《成语》。

  随着诵读活动的深入进行,大家对《孝经》和《老子》感觉读起来也不是那么的难,这些咬文嚼字的古语,在大声朗读的时候似乎气势更强。

  而那些“非乎”“然也”似乎也把我们带回到几千年前的时代,我们高冠木屐,衣袂翩翩,手拿书卷,朗声吟诵,一身的仙风道骨。

  每天的下午上课前一段时间就是我们读书的时候,同学们从来没有一个迟到,只要一开校门,都早早的进入到教室里面,把要读的书整齐地摆好,静静地等待老师来播放范读录音。

  每当操场上一片喧哗,别的班的学生在嘻哈打闹,我们的教室里面已经传出琅琅的读书声了。

  正是因为我们开展了这项活动,班级里面的学习气氛越来越浓厚了,上课搞小动作的人少了,认真听讲的人多了;打架惹事的人少了,热情有礼的人多了;不写作业的人没有了,交上来每一本作业都是那么得整齐干净。

  就连家长们都惊奇孩子的变化,说孩子认识的字多了,回家帮爸爸妈妈干活的多了,懂事的多了,打100分的多了,笑容多了,家长省心多了。

  看着孩子们在经典诵读中获益,我

  体会二

感到非常的欣慰!我相信,今天读经诵典的稚子孩童,将是明日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

  我校进行“朗读教学的研究”已经一年了,在这一年里,在老师的帮助下,我慢慢爱上了朗读,朗读成了我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道“大餐”。

  以前的时候,语文课上大量的时间,不是老师给我们抄段意、抄名词解释,就是我们在不停地写字,机械的背诵。

  我对语文课一点也不感兴趣,甚至都有点害怕。

  自从进行朗读教学以来,慢慢的我开始不再害怕上语文课,语文课也不再那么枯燥。

  每次上课,老师都会拿出一段时间让我们进行朗读,课内的和课外的都可以。

  不仅仅是课上的时间,晨间的时间我们也用来朗读,课余的时间我们也利用起来。

  慢慢的,我喜欢上了朗读,朗读成为了一种习惯。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新课标对我们语文朗读提出的基本的要求,现在我基本能围绕这一要求进行朗读。

  通过这一年的朗读训练,不仅提高了我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了我的语感,提高了我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还提高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课已不再是那种“老古董式”的课堂,每次的语文课我们都会围绕一篇课文或一段文章,进行“热火朝天”的朗读,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在上次我校举行的朗读比赛中,我还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呢。

  我一定会会将朗读坚持到底。

  体会三

  国学课程实验将近一年时间,对于国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怎么教,有什么教学原则,怎样准确把握好实验目标和教学策略?带着问题和困惑,3月9日参加了是小学教研室组织的“《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教师培训活动。

  ”通过听课,专家与培训者的互动等活动,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文城中心小学许小丽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上的《敕勒歌》,课上许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景,画面精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提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是一节国学课堂教学的示范课。

  印象最深的是王琴玉老师的课。

  教学目标学生自主选择,“能学多少学多少”“读好,能背诵”。

  学生没有压力,没有负担,轻轻松松进入课堂。

  课上,教师面带微笑,态度亲切,语气温和,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带读、个别读、齐读、接读、变换角色读、师生同读、生生互读,以读为主线的教学形式。

  整节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呵护学生热情,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是一节常态下的国学课堂教学的.样板课。

  “一本课本,一张嘴,就能上好国学课”王老师做到了。

  “不求甚解,”熟读成诵,这是国学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原则。

  “素读”是经典诵读的基本方法。

  通过听课及专家的讲评活动,心结以解开,明确了目标,把握好策略,更坚定了自己上好国学课的决心与自信心。

  第一届经典诵读时,我和教研室的几位同志深入各所学校验收节目。

  但对我来说,只是偏爱文学,喜欢朗诵,前来只想踏踏实实有所收获。

  观看完所有的节目不免心生疑惑:为什么有些学校把诵读经典变成了艺术表演?有所不解,但也不便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我的意识里,经典朗诵应以“诵”为主,在古典音乐的伴奏下,犹如在聆听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智者讲述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真谛、生存的,让人们仿佛徜徉于知识的黄金海岸。

  这是第一次经典诵读给我的印象。

  时值一年,第二届国学经典诵读又拉开了帷幕。

  这次的小学组在市二小举行。

  那天原本想早点去,由于陪同王宜振老师去得太晚了。

  急匆匆来到二小,早已灯火辉煌,霓虹闪烁,人群攒动。

  舞台两边大屏幕上的字滚动着。

  找了一个位置站在那里认真观看起来。

  朗诵、着装无可挑剔,比去年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很多。

  家长也来得不少。

  这样的阵势足以让听众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

  通过这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

  我边看边想:如果把这项活动坚持下去,孩子们从文化素养到精神气质肯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孩子们的语言一定变得丰富灵动,也一定会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文也会引经据典,信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