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移动访问 m.wenshu999.com
热搜: 心得体会  合同  年终总结
当前位置:首页 > 稿件 > 新闻稿

新闻稿用第几人称

更新时间:2023-10-13 11:14:46 编辑:www.wenshu999.com

  大家了解过比较合适吗?对于悬着人称这个问题,相信困扰了很多刚刚接触新闻稿的同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专题讲解,请阅读!

  新闻稿用人称的选择【1】

  第一人称,即与政府同样的视角,主要起贯彻宣传作用.如中央台晚七时的<新闻联播>

  第二人称,即与政府对面的视角,主要起攻击和监督作用,西方多党制,媒体立场不同,采用这种形式的比较普遍.

  第三人称,即与百姓的视角,公正评价政府政绩。

  国内已经有部分媒体这么做了,网络三大门户网站都采用百姓视角来编辑新闻,平面媒体代表是《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南方周末》等

  近几年,国内媒体报道视角出现了新变化,最典型的是在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以后,记者们开始以第三方的身份向政府官员提问。

  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上,国内媒体提问就是站在百姓视角进行提问的。

  用第三人称报道新闻有什么好处呢?

  首要一点,可以更清楚了解社会和发展规律,有句话“当局者迷,旁观着清”,如果以政府同样视角,会有所偏差,因为政府同样会犯错,尤其是基层政府,为政绩不顾一切的情况是比较多的。

  如果新闻记者处于政府同样的心态和思维,很难报道出客观的新闻。

  第二 起监督作用。

  这里说的监督不是与政府处于对立面,而是客观地评价政府,比如,政府领导年前许诺要实施十大为民办事实工程,那么到年终的时候,新闻媒体就应该代表百姓监督这十大工程都落实了没有。

  如果那项没有完成,要分析是否存在客观原因,还是人为因素,实事求是地报道,让百姓了解来龙去脉。

  这样做可以制止一些官员信口开河,结果丧失了公信力。

  第三 用第三人称报道新闻不会影响社会稳定。

  用第三人称报道的媒体更具有公信力,容易获得民心,成为真正的主流舆论,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主导作用。

  党的宣传方针是党和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只要媒体遵守法律法规,政府应当放活媒体,不要因为监督了官员而不高兴,动辄以“破坏社会稳定”上纲上线,毕竟监督有利于官员纠正错误,看清自己的缺陷,而不是盲目看着年年增长的数字,而陶醉其中,“感觉良好”。

  新闻写作知识大全【2】

  第一节 新闻概述

  一、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 的一些解释。

  例如:

  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 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

  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 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

  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 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

  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 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 “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

  《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元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

  孙处玄曾投书当 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 治的人。

  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示不满,是理所当 然的事。

  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 ,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

  “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

  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

  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

  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

  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

  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市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 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定语修饰的限制显然是考虑了“读者兴趣”,同时也顾及到了“社会效果”,这些是对陆定一定义的有效补充,然而其偏颇也是显而易见的。

  综合上述种种看法,我们不妨把新闻定义小结为: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

  明确了新闻定义,我们再来区别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 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二、新闻价值

  对新闻定义的不同见解,尤其是社会主义新闻学与西方新闻学对新闻定义的根本分歧,归根到底是由于对新闻价值的不同认识所决定的。

  西方新闻界认为测定某一事件和某种思想所具有的新闻价值的因素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时 间性:报道最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时间愈近,价值愈高;(二)显著性:报道对象要有声望或出名,人、地、物等愈出名,价值愈高;(三)接近性:事实与读者在空间、关系等方面愈接近便愈能引起兴趣;(四)新奇性:冲突、异常、冒险、变动等能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 ;(五)重要性:能引起震动,影响很多人的事件;(六)人情味:悲欢离合、幽默、悬念等带 有人情味的生活事件。

  在这诸多的因素中,"读者兴趣"是衡量新闻价值的唯一标准。

  我们 在借鉴其合理性的一面时,也不能忽视这种"新闻价值观"导致的负面影响。

  社会主义新闻学认为,新闻价值就是选择和衡量事实是否报道及如何报道的标准。

  它包含两 层意思:一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即事实本身的重要性、影响力和新鲜程度等;二是读 者接受新闻后的受益程度,即新闻所引起的社会效果。

  前者是先决条件,但没有后者前者也 失去了意义。

  概括起来社会主义新闻学认为判定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价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 个方面:(一)指导性与思想性: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二)重要性与显著性:内容重要,社会影响大;(三)普遍性与迫切性:反映群众呼声, 关注社会热点;(四)知识性与趣味性:传播高尚的、健康的、大众的知识与情趣;(五)时效性与真实性:坚持新闻的“真”,突出新闻的“新”。

  三、写作原则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执行党的宣传纪律;

  (二)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

  (三)迅速及时,讲求时效;

  (四)在写作技巧上遵守以下10条写作规则:

  1、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在你不知道你要说些什么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3、要表现,不要陈述。

  4、把精彩的引语放在消息的前头。

  5、把精彩的实例或轶事放在消息的前头。

  6、运用具体名词和富于动作色彩的动词。

  7、尽量少用形容词,不要在动词上再加用副词。

  8、尽量避免自己去作判断和推理,让事实说话。

  9、在消息中不要提那些你回答不了的问题。

  10、写作要朴实、简洁、诚实、迅速。

  总之,新闻写作要做到四个字:真、新、快、活。

  以下几段话应成为我们写作新闻的座右铭:

  △我们应当说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列宁全集》第9卷第283页)

  △用生活中的生动的具体事例来教育群众“是报刊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主 要任务。

  ”(《列宁全集》第28卷第83页)

  △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 毫不吞吞吐吐。

  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毛泽东选集》第1217页)

  △为报道真实新闻而奋斗!(周恩来给《新闻日报》增刊的题词)

  △在新的历史时期,新闻工作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就要坚定地全面准确地宣 传党的基本路线,宣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决策,宣传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 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业绩和经验。

  (江《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并不否认新闻的特点。

  新闻的特点,人们可以作多种概括,但照 我看,除了前面谈到的党性以外,还要注意真实性、时效性和可读性。

  (李瑞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第二节 消息的写作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成为消息的基本特征。

  一、消息种类

  (一)动态消息:也称动态新闻,这种消息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报道社会 主义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新成就、新经验。

  动态消息中有不少是简讯(短讯、简明 新闻),内容更加单一,文字更加精简,常常一事一讯,几行文字。

  (二)综合消息:也称综合新闻,指的是综合反映带有全局性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消息 报道。

  (三)典型消息:也称典型新闻,这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的集中报道,用以带动全局,指导一般。

  (四)述评消息:也称新闻述评,它除具有动态消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往往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出一些必要的议论,简明地表示作者的观点。

  记者述评、时事述评就是 其中的两种。

  以上四类消息,以动态消息较易写作,可以经常练习写一些,从实践中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二、消息写作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When(何时)、 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有的新闻学上补充了一个要素:HOW(如 何)。

  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

  写作时要认真写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当我们弄清了“我要说些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说这些内容”,显然这涉及到了如何安排消息的结构。

  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

  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

  (一)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

  可见标 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

  如:《两位市长直接关怀 大港“油郎”喜结良缘》(新华社1990 年1月6日电讯稿)、《地球三分钟 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 《杭城新事见新风 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 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

  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要做到第一条,必须具备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要做到第二条,则要有写作技巧。

  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

  ①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②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

  ③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

  ④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⑤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以上五个问题中,第三个问题涉及到导语的类型。

  那末,导语有哪些类型呢?

  一类是直接性导语: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

  多是陈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

  另一类是延缓性导语:多用于“软”消息。

  即所报道的不是正在发展中的、变化中的或突发性的事件。

  它通常用来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

  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

  导语的形式主要有:

  1、叙述式。

  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2、描写式。

  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色的描写,以酿成气氛。

  3、提问式。

  先揭露矛盾,鲜明地、尖锐地提出问题,再作简要的回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4、结论式。

  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目的或总结。

  5、号召式。

  提出号召,给读者指出方向和奋斗目标。

  另外还有摘要式、评论式、综合式、解释式等等。

  (三)主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

  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 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四)背景

  1、什么是背景?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

  写新闻 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 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西方新闻学认为背景就是对新闻事件作出的解释。

  美国新闻学家赖斯特说得很清楚:“我看不出新闻背景与解释有什么区别。

  ”“解释,在我看来,就是新闻报道的深入化。

  就是把单 一的新闻事件放到一系列的事件中去写”,“就是提供新闻的背景知识,从而使读者能够对 新闻事件作出客观的判断。

  ”

  但是“解释”不是议论,解释本身就是事实,也就是说用事实去解释。

  所以新闻背景又称之为“事实背景”。

  2、背景有哪些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第二个作用,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第三个作用,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第四个作用,表明记者的观点。

  记者是不准在新闻中发表议论的,但是,谁也无法禁止记者 通过自己来写的新闻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

  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

  3、背景的类型有几种?常见的有三种:对比性的,说明性的,注释性的。

  有的新闻学则将 背景分为四种: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

  (五)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

  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 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