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移动访问 m.wenshu999.com
热搜: 心得体会  合同  年终总结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书 > 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200字

更新时间:2023-10-08 13:55:55 编辑:www.wenshu999.com

  导语:《》如何写?小编列出了几篇感人肺腑的优秀作品。

  《 一》

  我对阿富汗以及周边连年征战的国家和他们的历史毫无兴趣,对我而言,那里的人民是可怜的,那里的政府是可悲的,所以当《追风筝的人》这个故事一点一点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并没准备好接受一个平静的,也曾春暖花开,羊肉串香飘整条街的画面,更没想到那里的孩子也可以无忧无虑的追逐风筝,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500字。

  所以当身为少爷的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的画面一出现,所有读者不禁感叹,友谊是那么充满力量,干净而持久的。

  他们总是并肩而行,每当阿米尔被人欺负的时候,哈桑总是义无反顾的站出来保护,我看见他们之间有一道友谊的光芒在闪耀。

  当阿米尔问哈桑为什么确定自己一定会知道被切断绳线的风筝的掉落地的时候,哈桑肯定的对阿米尔说,我就是知道,然后反问,我什么时候骗过你。

  阿米尔轻声说,我怎么知道有没有骗过我。

  哈桑发誓,为了你,我宁可啃烂泥。

  阿米尔进一步确定,你真的会为我啃烂泥?哈桑坚定的说,我肯定,然后又说,但是你又怎么能忍心让我啃烂泥。

  所以读者心中所向往的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个潮湿的童年印象,总是和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席地而坐,互相盟誓,发誓为对方,甘愿上刀山下火海。

  就如同哈桑洋溢着笑脸对阿米尔说的那样:为你,千千万万遍。

  然而事实上却是这样的:他是主人,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图,他是哈扎拉;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标签所分隔开来,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尽管他们事实上拥有同一位父亲。

  无论是平凡的阿米尔和哈桑,还是高高在上的查希尔国王或者卡尔扎伊,都不得不接受社会为他们预定的座位——阿米尔不再是阿米尔,哈桑也不再是哈桑,他们必须戴上社会分给他们的面具,

  我们少年的时候,总是意气风发,三五结伴,促膝长谈。

  那是在我们其乐融融的环境中构建的虚拟场景,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微弱的友谊遇到挑战的时刻,只要有一方露出破绽,友谊的桥梁必然坍塌。

  于是当阿米尔在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负甚至猥亵的时候,他选择沉默和逃避;与此同时,哈桑却为了阿米尔的风筝坚定不动摇的和对手较量,对手残忍的揭示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主仆关系,哈桑大声反驳说两个人是朋友。

  躲在角落里不敢出现的阿米尔听到这句话不但没有一点激励也没有丝毫感动,他心底里的怯懦终于将他的灵魂吞噬,于是悲剧发生。

  作者对种种苦难和暴行毫不讳言,在写作中有一种博大宽广的悲悯之心承载了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所有欢笑和悲伤。

  没有因为对故土的爱而回避了阿富汗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鄙陋,却也没有刻意嘲讽,只是去还原并且理解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的选择,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快乐。

  这使得整本小说有了37度2的体温,甚至能听到书页里的心跳。

  如同流水,故事徐徐展开。

  然后奔腾或是呜咽,越过急滩,冲出峡谷,最后变成宽广的河流,沉静而包容。

  《 二》

  再次看到风筝时,已然是七月。

  绿草如茵的空地上,几个人在放风筝,脸上的笑容宛若夏日雨后的天空。

  我坐下,神思有些困倦。

  不知是睁眼之时还是闭眼之时,我望见一片瑰丽的苍穹,灿烂的云朵中是成片的风筝,如同飞鸟。

  远处,放风筝的人伫立,追风筝的人奔跑。

  一切都如此熟悉。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句《追风筝的人》中的对白此刻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我意识到周围的一切都是一场梦境。

  我在延续着一个梦,一个《追风筝的人》的梦。

  那晚霞的移动荡漾着我的眼睛,那风筝的弧线激扬我的心神。

  感动与欣慰,害怕与无助,心酸与悲凉,这本书字里行间带给我的是如人生百味般的悸动。

  是什么得以有这样大的力量让心灵颤抖?那质朴的语言敲响的到底是怎样一种伟大的乐律?

  阿富汗,一个在曾经在我印象中只有战火纷飞的地方。

  而《追风筝的人》却为我呈现了一个真正的阿富汗——一个有欢乐,有情谊的国土。

  阿米尔和哈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是那样幸福。

  虽然身份与种族的差异不时扰乱两人的友谊,但是谁也无法忽视这之中令人艳羡的美好。

  然而,这样一个美好的开头,冥冥之中注定会有一个令全文发生转折的岔路口。

  阿米尔和哈桑在当地的斗风筝比赛中取得了胜利,狂喜中,哈桑要去追那只被割下的风筝。

  那一刻,我仿佛预感到了之后的事情,我听到我的心中大呼“不要去!”……可是,我只是一个看客。

  我只能一页页翻下去,看着阿米尔走街串巷寻找着哈桑,看着哈桑被一群不良少年施暴,看着阿米尔在这重要的岔路口选择了胆怯……当那只风筝坠落,阴影扫过白雪上斑驳的血渍,我知道,坠落的不仅是风筝,还有阿米尔与哈桑之间一整个过去,连同快乐与悲伤。

  那时的我想,如果是我,我会挺身而出吗?如果阿米尔当时用自己救下哈桑,他们之后又会如何?我不知道。

  这世界没有如果。

  但我知道,阿米尔在他尚且年幼人生中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东西,而正是这一错过,将用他的一生来补救。

  我们的人生究竟禁得起几次这样的错过?人生竟是这样坚强而又脆弱!

  无尽的痛苦让阿米尔逼走了哈桑。

  而同时,阿富汗的战火也开始燃起。

  阿米尔随着父亲逃到了美国,背离了战火却始终无法背离对哈桑的自责和愧疚。

  终于,在朋友的指引和劝导下,阿米尔冒着生命危险回到阿富汗,拼了命从塔x班手中救出哈桑饱受折磨的儿子索拉博。

  而此时的哈桑早已死在了塔x班的魔爪下,阿米尔能为昔日友人所做的,就只有为他可怜的孩子找回一颗心,一颗过去的心,一颗未来的心。

  这心,又何尝不是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延续?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为索拉博追着风筝。

  那风筝究竟是什么?到底谁才是追风筝的人?这两个问题一直伴随我到最后。

  我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我知道,这问题阿米尔已经明白了,我也已经明白了。

  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鲜红或湛蓝。

  望着远方的风筝,我们追寻,我们仰望,在追风筝的路途中,我们诠释一整个世界。

  这途中,有沟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

  可是,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担起责任,鼓起勇气,翻过千山万水,跨越艰难险阻。

  我相信,我的风筝一定会在某座山的后面等着我。

  睁开眼睛,声旁依然是碧绿的草地。

  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阳光在各种风筝下投下细碎的光斑。

  夏意正好,此时的我仰望天穹,仰望天穹上的风筝,嘴角的弧度悄然上扬。

  呐,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 三》

  当很多人都在推荐这本书时候我就很好奇这本书写的是什么,为什么那么多人推荐。

  追风筝的人,代表着什么意思呢?带着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

  追风筝的人,我终于明白了追风筝的人是什么意思了。

  虽然译后记里写到: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但我更愿意简单的认为,追风筝的人指的就是哈桑,那个陪他一起成长一起放风筝,每次为他追到风筝,

  在他夺冠那次不惜受辱都要保护那个蓝风筝的哈桑,那个被他背叛的哈桑。

  风筝,是他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也是最痛的回忆。

  索拉博自杀的那一段,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流。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么小的小孩子要承受这么多的痛苦,为什么!仅仅只是因为他是哈扎拉人?所以他的父母就要被当众击杀,

  所以他就要被欺凌,所以他就要被像个玩偶一样在音乐响起的时候必须跳着那滑稽的舞蹈?最近去了一趟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屠杀让我想起来塔x班对哈扎拉人的屠杀。

  以前都说爱国爱国,民族振兴,并没有什么太强烈的感觉,感觉那离自己很远,但这一次民族强大的信念第一次那么沉重的击打着我的心灵。

  对民族信念的麻木终有一天会让南京大屠杀重演,或者出现像塔x班对哈扎拉人的屠杀。

  我们不管在哪,不管变成一个多么优秀或多么糟糕的人,我们都代表着我们血液里流淌的民族。

  如果这个民族代表着懦弱,无能,我们每个人都是逃脱不了这种声音。

  所以所有的华人,无论在哪里,都会为这个民族的强大努力着,因为他们也是这个民族的一部分,他们也许不是中国籍,但也改变不了他们是中国人的事实。

  全书都写的很压抑,很沉重,唯独与索拉雅的爱情是那么的让人赞许。

  美妙的一见终情,结婚前的坦陈与包容,婚后无子也坚守的婚姻,已经完全不是阿富汗人的作风,也自由了,也幸福了。

  虽然有些人说作者在后面有着浓浓的拜美情绪,但面对自由和平的美国和枪弹尸体的阿富汗,我想,作者并不是在拜美,只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希望阿富汗的天空能再飘着那么多自由的风筝,让他重新回到那个记忆中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