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今天养生网小编给大家说说。
中国饮食礼仪【1】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
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
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
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
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
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
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
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随时要准备回复长者的问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尊卑之礼,历来是食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要表现出尊重和恭敬。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中国饮食礼仪【2】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
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
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
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
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
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
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
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中华礼仪之中国餐饮礼仪【3】
一.位次排列
宴请时,每张餐桌上的具体位次也有主次尊卑的分别。
排列位次的基本方法有四条,它们往往会同时发挥作用。
方法一,是主人大都应面对正门而坐,并在主桌就坐。
方法二,是举行多桌宴请时,每桌都要有一位主桌主人的代表在座。
位置一般和主桌主人同向,有时也可以面向主桌主人。
方法三,是各桌位次的尊卑,应根据距离该桌主人的远近而定,以近为上,以远为下。
方法四,是各桌距离该桌主人相同的位次,讲究以右为尊,即以该桌主人面向为准,右为尊,左为卑。
另外,每张餐桌上所安排的用餐人数应限在10人以内,最好是双数。
比如,六人、八人、十人。
人数如果过多,不仅不容易照顾,而且也可能坐不下。
根据上面四个位次的排列方法,圆桌位次的具体排列可以分为两种具体情况。
它们都是和主位有关。
第一种情况:每桌一个主位的排列方法。
特点是每桌只有一名主人,主宾在右首就坐,每桌只有一个谈话中心。
第二种情况:每桌两个主位的排列方法。
特点是主人夫妇在同一桌就坐,以男主人为第一主人,女主人为第二主人,主宾和主宾夫人分别在男女主人右侧就坐。
每桌从而客观上形成了两个谈话中心,如图9-5和如图9-6。
如果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尊重,也可以安排在主人位子上坐,而请主人坐在主宾的位子上。
为了便于来宾准确无误地在自己位次上就坐,除招待人员和主人要及时加以引导指示外,应在每位来宾所属座次正前方的桌面上,事先放置醒目的个人姓名座位卡。
举行涉外宴请时,座位卡应以中、英文两种文字书写。
我国的惯例是,中文在上,英文在下。
必要时,座位卡的两面都书写用餐者的姓名。
排列便餐的席位时,如果需要进行桌次的排列,可以参照宴请时桌次的排列进行。
位次的排列,可以遵循四个原则。
一是右高左低原则
两人一同并排就坐,通常以右为上座,以左为下座。
这是因为中餐上菜时多以顺时针方向为上菜方向,居右坐的因此要比居左坐的优先受到照顾。
二是中座为尊原则
三人一同就坐用餐,坐在中间的人在位次上高于两侧的人。
三是面门为上原则
用餐的时候,按照礼仪惯例,面对正门者是上座,背对正门者是下座。
四是特殊原则
高档餐厅里,室内外往往有优美的景致或高雅的演出,供用餐者欣赏。
这时候,观赏角度最好的座位是上座。
在某些中低档餐馆用餐时,通常以靠墙的位置为上座,靠过道的位置为下座。
二.中餐餐具的使用注意事项
和西餐相比较,中餐的一大特色就是就餐餐具有所不同。
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平时经常出现问题的餐具的使用。
1.筷子
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
使用筷子,通常必须成双使用。
用筷子取菜、用餐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个“小”问题:
一是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
用舔过的筷子去夹菜,是不是有点倒人胃口?
二是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着筷子。
三是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
因为这种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
四是严格筷子的职能。
筷子只是用来夹取食物的。
用来剔牙、挠痒或是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
2.勺子
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
有时,用筷子取食时,也可以用勺子来辅助。
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
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
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暂停”片刻,汤汁不会再往下流时,再移回来享用。
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
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
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对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
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复吮吸、舔食。
3.盘子
稍小点的盘子就是碟子,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
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
需要着重介绍的,是一种用途比较特殊的被称为食碟的盘子。
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的。
用食碟时,一次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像是饿鬼投胎。
不要把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相互“窜味&rdquo不好看,也不好吃。
不吃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轻轻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旁边。
如果食碟放满了,可以让服务员换。
4.水杯,主要用来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软饮料时使用。
不要用它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
另外,喝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中餐用餐前,比较讲究的话,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
它只能用来擦手。
擦手后,应该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
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
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
6.牙签。
尽量不要当众剔牙。
非剔不行时,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来的东西,不要当众观赏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随手乱弹,随口乱吐。
剔牙后,不要长时间叼着牙签,更不要用来扎取食物。
三.用餐的得体表现
任何国家的餐饮,都有自己的传统习惯和寓意,中餐也不例外。
比方说,过年少不了鱼,表示“年年有余”;和渔家、海员吃鱼的时候,忌讳把鱼翻身,因为那有“翻船”的意思。
用餐的时候,不要吃得摇头摆脑,宽衣解带,满脸油汗,汁汤横流,响声大作。
不但失态欠雅,而且还会败坏别人的食欲。
可以劝别人多用一些,或是品尝某道菜肴,但不要不由分说,擅自作主,主动为别人夹菜、添饭。
不说这样做是不是卫生,而且还会让人勉为其难。
取菜的时候,不要左顾右盼,翻来覆去,在公用的菜盘内挑挑拣拣。
要是夹起来又放回去,就显得缺乏教养。
多人一桌用餐,取菜要注意相互礼让,依次而行,取用适量。
不要好吃多吃,争来抢去,而不考虑别人用过没有。
够不到的菜,可以请人帮助,不要起身甚至离座去取。
用餐期间,不要敲敲打打,比比划划。
还要自觉做到不吸烟。
用餐时,如果需要有清嗓子、擤鼻涕、吐痰等举动,尽早去洗手间解决。
用餐的时候,不要当众修饰。
比如,不要梳理头发,化妆补妆,宽衣解带,脱袜脱鞋等。
如必要可以去化妆间或洗手间。
用餐的时候不要离开座位,四处走动。
如果有事要离开,也要先和旁边的人打个招呼,可以说声“失陪了”、“我有事先行一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