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移动访问 m.wenshu999.com
热搜: 心得体会  合同  年终总结
当前位置:首页 > 交际礼仪 > 礼仪

饮食礼仪的概念和功能

更新时间:2023-11-20 03:05:34 编辑:www.wenshu999.com
饮食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有研究者笼统地认为:人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吃的目的,吃的效果,吃的观念,吃的情趣,吃的礼仪,都属于饮食文化范畴。下面让小编为您推荐几篇关于,给您提出参考!

  一

  一、“饮食”的定义

  饮食,做名词时指各种饮品和食物;做动词时则指喝什么、吃什么,以及怎么喝、怎么吃。

  饮食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饮食原料的加工生产;二是制成的产品;三是对饮食品的消费,即吃与喝。

  二、“文化”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100多年来各国学者从符号学、规范性等多种角度提出了260余种不尽相同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从字源上来看,英文与法文的“文化”一词均为culture,原从拉丁文的cultura而来。

  拉丁文cultura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敬神几种含义,可见它的含义比较广泛。

  英文中的“农业”一词agriculture,“蚕丝业”一词silkculture,“体育”一词physicalculture,都由culture构成,显然都有“文化”的含义在内。

  对“文化”的理解,中外比较一致的倾向是宽泛论观点,即“大文化”观点。

  诚然,在众多的定义中,宽窄程度是不尽相同的,但它具有广泛和侧重精神方面两个主要特点。

  将“文化”的各种解释归纳起来,则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思想、道德、风尚、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三、“饮食文化”的定义

  (一)饮食的潜意识

  中国“吃”的观念与西方完全不同。

  西方人对“吃”的理解非常简单,肚子饿了就吃饭,有什么吃什么;而中国人对吃则非常讲究。

  1、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交等一切事情,都跟“吃”有关系。

  2、“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吃”(或文言文中的“食”)被赋予各种感情色彩。

  人们把很多原来跟吃没有什么关系的事情,都跟吃联系在了一起。

  例如:被冷落叫“吃闭门羹&rdquo被人趋捧最棒叫“吃香&rdquo一往无阻、非常走红叫“吃得开”;干工作不怕困难叫“吃苦&rdquo受到损失叫“吃亏&rdquo得到好处叫“吃到甜头&rdquo衣食有余叫“吃着不尽”;承受祖宗余荫叫“食德&rdquo把不讲信用叫“食言而肥”等。

  这说明了“吃”在生活中的地位和深层意识的

  影响,也反映了中国饮食心态与文化心态在其深层结构上是和谐一致的。

  在传统文化中,一句很重要的话叫“民以食为天”。

  所以要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就必须介绍饮食文化。

  (二)“饮食文化”的定义

  “饮食文化”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的普泛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和知识界普遍认同的理解,“饮食文化”学术概念的涵义是指在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人类的食事活动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食生产:食物原料开发(发掘、研制、培育)、生产(种植、养殖),食品加工制作(家庭饮食、酒店饭馆餐饮、工厂生产),食料与食品保鲜、安全贮藏,饮食器具制作,社会食生产管理与组织。

  食生活:食料、食品获取(如购买食料、食品),食料、食品流通,食品制作(如家庭饮食烹调),食物消费(进食),饮食社会活动与食事礼仪,社会食生活管理与组织。

  食事象:人类食事或与之相关的各种行为、现象。

  食思想:人们的食认识、知识、观念、理论。

  食惯制:习惯、风俗、传统等。

  食生产、食生活和食事象是人类食事活动的三个基本的物质性基点,正是这三个基本的物质基点决定了某一具体人群或民族饮食文化的坚实架构;而食思想、食惯制是人类食事活动精神领域的习俗、传统、心理、思想等范畴,组成它的血肉。

  显然,这是一种比较宽泛的理解。

  它可以简略成如下表述:什么人,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事象、精神、规律的集合。

  四、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

  饮食文化说起来似乎是无形的,实际是有形的,而且是有价的。

  (一)饮食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有研究者笼统地认为:人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吃的目的,吃的效果,吃的观念,吃的情趣,吃的礼仪,都属于饮食文化范畴。

  它贯穿于餐饮企业经营和食事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中。

  菜文化,这是饮食文化的基础。

  人们享受饮食文化,要通过食物这个载体去实现。

  小吃文化,这是最具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最有食文化韵味的一种民族文化。

  人们通过小吃可以领略民间饮食的古朴淳厚的文化底蕴。

  筵席宴会文化,这是一种社交文化,是饮食文化的综合体现。

  它的文化品位最高,文化

  含量最大,最能反映企业的文化档次。

  餐厅文化,这是一种环境文化。

  餐厅的装饰、布置、风格、情调,都会给客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是第一印象。

  服务文化,这是一种形象文化--人的形象文化。

  服务员是代表企业为客人服务的“大使&rdquo她们的装束打扮、服务动作、神态气质,都反映企业的形象。

  营销文化,这是一种企业文化。

  它体现企业的经营理念、宗旨、特点以及营销策略、方式等,是企业包装和推销自己、赢得市场的重要手段。

  (二)也有的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用具学等科学。

  (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学泰认为: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四)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或一个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等的学问。

  因而它便由食物原料(生产、开发、选择、分类等)、加工技术和制作工艺、保藏、保鲜、饮食商业和服务、加工工具和饮食器具,以及有关习俗、制度、心理、思想等,构成了特定的学科领域。

  

    二

   饮食文化研究的基本状况

  一、历史上滞后的饮食文化研究

  中国的民族文化,自秦始皇厉行专“学法令”文化专制政策始,便开始走上了封建专制的“政治文化”的道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则使这种“政治文化”确定了儒学的基本内容。

  说它是封建专制的“政治文化&rdquo是因为它的核心是治封建之国,治封建之家,修封建之人身,即纳入封建之道的政治色彩极浓的文化。

  在这种封建的专制政治和封建的政治文化的氛围之中,几乎一切士与准士的知识群都埋头于传统和正统的政治文化之学习研究中,“皓首穷经&rdquo学以干禄。

  除这种直接或间接服务于封建治术的政治文化之外的一切文化科学门类,大多都被视为“虚应”(《红楼梦》中贾政语)和“末技”。

  至于烹调技艺的地位,在统治者的眼中,更是属于微不足道的下下之品了。

  厨作,那是贱民所从事的下作之业。

  所以,事厨者一向被称为“厨役”、“厨子”等等。

  不仅如此,即便是属于上等社会的成员,如果他把个人饮食之事视为第一等大事而置于封建道德之上,甚至是过于追求饮食,那他就成了所谓的“饮食之人&rdquo“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

  为其养小以失大也??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这“大人”亦即“君子&rdquo“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这种凝滞僵硬的文化形态,如同樊笼桎梏一般地约束着民族文化的发展。

  晋朝是个很奢华的时代,望族名门之后何曾既是著名学者,又是个权重望高于一时的大人物,但只因他“厨膳滋味,过于王者&rdquo而在生前死后多遭非议。

  儒家视自己的“道”高于一切,主张毕生循道、卫道,为道可“杀身&rdquo为道可“舍生”。

  饮食,活命养生,固是民天大事,但在历代封建统治者和道家看来,只有它统一和服从于封建之道时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在这种传统思想之下,很难想象有多少人能把饮食生活当做一种学问去认真研究。

  更何况,儒者的“仁爱”之心,是不能见到畜禽等有生命之物为人所宰杀的,“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贱也&rdquo君子是根本不能身践厨作之地的。

  正因为如此,就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反常现象,即一方面有不断发展的“吃”的文化,另一方面却是相对落后的研究和关于饮食文化研究很少的记录文字留世。

  明中叶以前,关于饮食生活与烹调技艺的文字记载,一般说来不仅数量很少,而且大多流于文人墨客浮泛粗陋的游戏之笔,难以按实求骥。

  诚如清人博明《西斋偶得》所云:“由今溯古,推饮食、音乐二者越数百年则全不可知。

  《周礼》、《齐民要术》、唐人食谱,全不知何味,《东京梦华录》所记汴城、杭城食料,大半不知其名。”

  两汉以下至唐之前,尽管有数部以“食经”名世的著述见录于史籍,却又多佚而不传,后人难窥其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