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移动访问 m.wenshu999.com
热搜: 心得体会  合同  年终总结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论文范文

数学论文范文

更新时间:2023-09-29 14:25:04 编辑:www.wenshu999.com

  关于数学论文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

  数学学习与数学迁移

  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指标,是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否从一个问题迁移到另一个问题,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从学校课堂迁移到社会生活中。

  数学学习过程和数学学习迁移存在密切关系,是直接影响人的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

  迁移通常理解为,把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中的能力。

  研究表明,学习经验与迁移能力并不是正相关的。

  有些学习经验会导致强记忆弱迁移和强记忆负迁移,而另一些却能诱发强记忆强迁移和强记忆正迁移[1]。

  <--IWMSADBEGIN-->uniwant.com<--IWMSADEND-->

  早期学习迁移研究理论强调学习条件和迁移条件之间的相似性,取决于两者基本要素的匹配程度,而基本要素被界定为具体事实和技能。

  对任务间共同要素的强调,意味着对学习者个性的忽视,比如对包括关注的时机、相关原理的外推、问题解决或创造力以及动机等这些个性的忽视,而把学习的重点放在练习和训练上。

  本文探究对数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的数学学习和迁移的关键特征。

  一、促进初始学习是成功迁移的首要因素

  新的学习理论研究表明,影响成功迁移的第一个因素可能是最初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1]。

  那么如何进行数学的初始学习,来促进数学学习的成功迁移呢?

  1.注重理解而不是记忆

  初始学习不达到一定理解水平,迁移是不会发生的。

  这是显而易见但又经常容易被忽略的事实。

  刚学完某个新知识就急于去做难题,就属于这个范畴。

  这两个结论对教学而言非常重要,这正是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常常新授课刚结束,就要求学生解难题,不仅课后作业是难题,而且课堂练习中就开始出现难题,有的题甚至就是升学考试的试题。

  学生难题解不了,只好用强行记忆来弥补,强记忆弱迁移和强记忆负迁移在所难免。

  这种现象的结果是被迫机械学习,能力无法提高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迁移受学习的理解性程度的影响,而非仅靠记忆事实或墨守成规。

  迁移不能发生的原因在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没有达到一定水平,而仅仅靠记忆。

  在新知识的初学阶段,其意义的建构和获得还没有真正完成,按照有意义学习理论,新旧意义之间的联系有一个继续同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对意义联系理解的深化和贯通,另一方面是这种联系需要一定程度的巩固和强化,只有当这两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有意义迁移才可能开始。

  2.投入足够的学习时间

  数学是一门复杂学科,学习复杂学科需要更多的时间,即使看起来像天才,然而其个人为了拓展数学专业知识和提高数学理解水平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新的学习理论明确提出,成功的学习需要时间的大量投入[1]。

  即使美国人现在也开始认识到,在他们的中小学教育中,要求学生学习投入的时间过少了。

  但是学习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投入&rdquo并不是一味地投入到训练记忆中,而是把主要时间投入到反思和理解中。

  成功的学习需要大量的时间,主要原因是要达到理解的水平需要时间。

  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深化和贯通新旧意义的联系,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摸索与主题相关的具体信息;二是为了使得所获得的学习经验达到相当水平的知悉程度,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深化和强化这些联系。

  不同的学生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教师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思想准备。

  学生对一个新的数学对象的初始学习,常常会遇到意义不够明晰和逻辑联系比较隐蔽的材料,一开始就要他们从事理解性学习是有困难的,他们需要时间去探究基本概念,生成与自己已有信息的联系。

  一下子接触太多的远离主题的内容会妨碍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和随后的迁移,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具体信息使这些原则变得有意义,因为他们对远离主题的知识同自己已有知识之间的承袭关系和逻辑联系不能接受,因此学生只能当作孤立的、没有联系的事实去学习那些远离主题的内容。

  为学生提供先摸索与主题相关的具体信息(先行组织者)的机会显得至关重要,这就是在最初创立一个“时机&rdquo让学生能够充分知悉、了解、回忆或激活相关信息,使新知识的主题从这些相关的信息中自然流淌出来。

  研究表明,有这样的时机要比没有这些机会的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时机,包括创设适当情境帮助学生搜索信息、提取信息、加工信息;也包括提供足够的信息处理时间,学习不能操之过急,信息整合是一个复杂的认识活动,需要足够的时间。

  3.利用变式把握关键特征

  适当安排一些反例能帮助学生注意先前没有注意的新特征,了解哪些特征与某些特定概念相关或无关。

  恰当的反例不仅可用于知觉学习,还可以用于概念学习。

  对何时、何地和如何运用所学知识的理解,即知识条件化,可通过“反例”的运用而增强。

  数学学习中,学生很容易犯非本质属性泛化的错误,这是非本质属性负迁移的结果[2]。

  作为克服这类负迁移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常常运用反例或辨析题制造认知冲突,以帮助学生把握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

  利用反例、辨析题、变式题进行教学都属于变式教学的范畴。

  反例的特点是改变对象本质属性而保持非本质属性不变,辨析题的特点是改变对象的非本质属性而保持本质属性不变,安排变式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把原先所没有注意的非本质属性和本质属性的区别加以澄清,从而尽可能避免非本质属性泛化的错误。

  变式题的运用在于提高解题学习中迁移能力的培养,这在我国的.数学教学中是常用的方法。

  二、影响迁移的其他因素

  1.学习的情境

  成功的迁移受到初始学习情境的影响,学生有可能在一种情境中学习,但却不能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

  实现成功的迁移,取决于知识与情境以怎样的关系相连,取决于初始学习是如何获得知识的。

  一个数学对象在单一而非复合情境中学习时,情境间的迁移往往相当困难。

  当学生用学习情境中材料的细节,即过于具体的无关信息,来详细解释新材料时,知识尤其容易受情境制约。

  当学生在复合情境中抽象出一个数学对象概念的特征时,更可能形成弹性的知识表征。

  复合的情境指学习情境是趋于本源化、多样化、综合化、真实化、情节化的,概念的特征隐藏在众多干扰因素之中,使得学生必须经过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才能抽取到对象的本质,建构起对象的意义,这样不仅获得了对象的本质特征,而且在“舍弃”的过程中了解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认识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的联系,从而同时把握对象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方面,达到从整体上认识对象意义的作用。

  这样形成的将是具有弹性的适应性的认识。

  但是过度情境化对知识的理解有弊无利。

  过度情境化是指情境尽管可能真实,但情节过于复杂具体甚至无关,或者涉及因素过手琐碎而缺少综合性。

  在这种情境中学习,常常造成学生所学知识的弹性缺失,仍然无法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迁移到新的情境。

  让学生解决具体的案例,以及相似的其他案例,目的是帮助他们抽象出导致弹性迁移的一般原理。

  这是一种多到一的概括和一到多的迁移。

  实现这样的概括和迁移,要求提供的刺激材料尽可能的丰富,并能充分突出主题或本质特征。

  另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加入到为提高弹性理解而设计的“如果—怎么办”类的问题解决当中。

  概括案例,要求学生创造一种不仅能解决单一的问题而且能够解决整个相关类群问题的方法。

  关于对付弹性缺失的3种方法,实际上是提供了提高弹性理解的3种“情境”。

  迁移弹性的缺失,根本上是学习缺乏“想象力”的结果。

  迁移本身就是一种“想象”的体现,没有对不同事物间关系的想象,谈何知识或策略的“迁移”?

  “如果—怎么办”类型的问题解决本身,更是地地道道的“想象”的问题,没有对“如果”可能引出东西的“想象&rdquo如何能找到“怎么办”?“概括案例”也同样离不开“想象&rdquo没有“想象&rdquo哪来“抽象”;没有“抽象&rdquo又何有“概括”?人失去了想象,知识就会变成教条,智慧就会趋于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