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如何的,你是否知道,以下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借鉴。
【1】
会议论文参考文献编排格式:引用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顺序按在论文中所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连续编号。“参考文献”四字,四号黑体。
参考文献小五号字,中文为宋体,英文、数字用Times New Roman;两端对齐;用“[1]”、“[2]”、“[3]”…等表示序号。所有符号采用英文状态下半角格式。
(1)期刊:作者(列出所有作者,之间用&ldquo”分开。下同).题目.期刊名(全称,勿缩写,英文刊名应为斜体),年,(卷期):起~止页.
(2)专著:著(编)者.书名.版次(初版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止页.
(3)论文集:作者.题目.见(In):整本文集的主编姓名.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
实例:
[1]BaKer R C. Microscopic Staining Techniques. London: Butterworths, 1963: 55~60.
[2]钟增涛,沈其荣,冉 伟.旱作水稻与花生混作体系中接种根瘤菌对植株生长的促进作用.中国农业科学,2002,35(3):303~308.
[3]Abell B C, Tagg R C, Push M. Enzyme catalyzed cellular transaminations. In: Round A F. ed. Advances in Enzymology. Vo1 2, (3rd Ed).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54: 125~147.
[4]徐云碧,朱立煌.分子数量遗传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108~110.
[5]竺可桢.对于今后黄土高原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几点感想.见:竺可桢.竺可桢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385~387.
会议论文参考文献格式【2】
会议论文汇编的代号是C
可以参考“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上的文献
1 殷涌光,贾庆胜; 冻肉电加热解冻特性实验研究 [A];中国西部农产品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C]; 2001年
2 赵艳; 影响采摘后芦笋中类黄酮积累的因素研究 [A];食品安全监督与法制建设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食品研究生论坛论文集(下) [C]; 2005年
3 何晓莉,王志盈,袁林江; 管式电凝聚法处理印染废水COD的特性研究 [A];2001年全国工业用水与废水处理技术交流会论文汇编 [C]; 2001年
4 吴达,曹妙玲; 单品种膨丝理化指标特性研究 [A];上海烟草系统2001年度学术论文选编 [C]; 2001年
Gorini, S., Quirini, M., Menciassi, A., Permorio, G., Stefanini, C., Dario, P.——论文作者;
2006. A Novel SMA-based Actuator for a Legged Endoscopic Capsule——论文题名;
First IEEE/RAS-EMB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al Robotics and Biomechatronics, Pisa, Italy——会议名称、地址;
IEEE, Piscataway, USA, ——会议论文集的出版信息;
p.443-449——起止页码。
以下摘自中国期刊网上某文献后列出的会议论文集(参考文献),以供参考
1 殷涌光,贾庆胜; 冻肉电加热解冻特性实验研究 [A];中国西部农产品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C]; 2001年
2 赵艳; 影响采摘后芦笋中类黄酮积累的因素研究 [A];食品安全监督与法制建设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食品研究生论坛论文集(下) [C]; 2005年
3 何晓莉,王志盈,袁林江; 管式电凝聚法处理印染废水COD的特性研究 [A];2001年全国工业用水与废水处理技术交流会论文汇编 [C]; 2001年
4 吴达,曹妙玲; 单品种膨丝理化指标特性研究 [A];上海烟草系统2001年度学术论文选编 [C]; 2001年
5 NAGAO A.,MIURA K.,张怀宝; 卷烟燃吸过程中的燃烧特性研究 [A];2004年CORESTA会议第58届烟草科学研究会议论文集 [C]; 2004年
6 关于发展漳州食品产业集群的若干建议 [A];湖北省罐头工厂代号考评工作专题会议论文集 [C]; 2004年
初探会议报道新途径【3】
[关键词]会议;报道;新途径
会议新闻相对于其他报道领域而言,具有政治性和政策性强、权威性强、新闻性突出、信息量丰富等特点,做好会议新闻,不仅是衡量一家新闻媒体价值观的重要指标,而且也往往会受到受众的高度关注。
因此,改进会议报道已成为新闻媒体和受众的共同心声。
会议新闻的报道一直是新闻报道的瓶颈,新闻媒体在改进会议报道上作了很多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会议报道与观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报道思路、报道模式、报道手法仍旧单调俗套、陈旧呆板;新闻含量、知识含量低的问题依然突出;报道会议程序多、出席领导名单多、套话空话多的现象照样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改进会议新闻报道,对领导活动的新闻报道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改进会议新闻不是不报,也不只是简单地减少,关键在于怎么报,怎样提高会议报道的质量,以求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这就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素质。
在报道形式上要“改头换面&rdquo改变会议报道会议的做法。
报纸、电台、电视台都应如此。
要把“会议”的字眼隐藏在报道中间,而不是一上来就劈头盖脸“闪亮登场&rdquo避免报道以会议新闻的面目出现。
在报道内容上要突出重点,以新闻价值为取向,更多地关注挖掘会议中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和人们关心、观众感兴趣的新鲜信息,力戒空泛和一般化。
一、正确认识各种各样会议的积极意义
现在各种各样的会议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除了众所周知的人大、政协和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以外,诸如新闻发布会、劳模事迹报告会、动员会、现场会、汇报会、观摩会、座谈会、电视电话会,以及各种各样的庆典等等,几乎天天都有,形式繁多。
在信息化的时代,会议新闻只有通过媒体甚至电视现场直播,才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给受众,以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对此,必须正确看待会议。
其积极意义体现在有价值的信息多:形形色色的会议,能够反映、透露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经过筛选,有的信息可能就会成为一条大新闻;反映的热点问题多:开会,常常是为了解决人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社会上出现的热点问题。
这些难题和热点问题,正是媒体所必须关注和要报道的,也是受众最需要了解的;新闻人物多:可以说,有些会议不是领导者,便是典型的人物,而恰恰这些人物不是带有向导性便是受众的楷模,很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那些海量的会议新闻,对媒体来说可能应接不暇,但也给记者提供了捕捉新闻的许多机会。
如果我们的记者具有一双发现新闻的慧眼,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就会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使各种各样的会议成为丰富的新闻源。
新闻媒体本身就担负着上传下达的任务,有责任贯彻重要会议精神。
同时,各级党务、政务、军务活动报道,无论按新闻定义去套析,还是用新闻价值去辨析,都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二、掌握挖掘会议新闻的途径
主题选取:这是一种比较省事的方法,就是选取一个主题报道会议:而要求这个主题必须合乎会议的主旨,不能乱贴标签;必须是受众关心的话题;必须有新意。
在此基础上,对那些主题十分明确和单一的会议,只要有新闻价值,可直接点题加以报道。
对综合性会议和多主题的会议,有记者提炼出报到道的主题。
会议的标题不能就会议写会议,这样反而吸引不了受众的眼球,可以抓住内容重点,改写会议标题。
摘要播发:可根据其新闻价值和受众的需要来确定,既可全文播发,也可摘要播发,或者另发,该长则长,该短则短,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
内容变通: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如果满篇都是空话套话,都是“认识”、“要求&rdquo难免令人产生厌烦的心理。
写会议新闻要善于把会议的内容“变通”为新闻信息,淡化说教味,增加信息量。
巧选角度:要根据会议精神,从领导的一句讲话中或会上的花絮里,找出好的新闻角度和思路,找出新鲜材料。
节外生枝:即记者抓住会议报道之外又与新闻有关的新闻,它常常是由于会议的采访者凭借新闻敏感的“意外”发现。
不拘一格:新闻体裁的种类有很多,根据会议内容的不同特点,我们还可以用新闻的“十八般武艺”传播会议中的新信息。
比如,会议侧记、会议花絮、人物专访、新闻评述、答记者问、现场报道、解释性与分析式报道等。
摘要要点:我们有的记者总感到会上的东西都很重要,哪一项内容都不敢放弃,结果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常常被淹没在面面俱到中。
这就需要我们的记者,分清所开会议哪些具有广泛的普遍宣传意义,哪些只具有局部或行业的宣传意义,哪些是受众的关注点,哪些是少数群众的关注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不同特点,不计其余,摘其要点,选择最有价值的东西予以报道。
就会论会:无论什么样的会议,都会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体现组织者的思路,反映领导者的作风。
会风总与党风、民风紧密相连。
因此,新闻记者可以就某种会议的本身写出新闻来。
剥离分解:有人把会议报道看成是报道会议,开幕必“隆重&rdquo闭幕必“圆满&rdquo无论开幕还是闭幕,都得列人数、排名次、登讲话,报道内容照顾到方方面面。
对此可采用剥离分解法,从中分解剥离出一些政策信息、经济信息、新闻信息。
至于会场内外同会议有关联的,哪怕是一个片段、一个侧记、一个趣闻、一个亮点,都可作为会议花絮来播发。
同样也可为新闻生色、增光。
挤出“泡沫”: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会议报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召开了什么会议、什么人参加、什么人主持、什么人到会讲话,而且把讲话原封不动地搬上屏幕和版面,从认识到意义,从做法到体会,从存在的问题到解决的方法等等,使人看了犹如听了一场工作报告,非常辛苦。
对此可采用挤出“泡沫法&rdquo运用“提要式&rdquo把会议最精华的东西提取出来,让人看了既节省时间,又一目了然。
总之,会议报道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事情。
要求记者必须凭借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依靠自己的新闻敏感,从寻常的会议中挖掘出不同寻常的新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