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移动访问 m.wenshu999.com
热搜: 心得体会  合同  年终总结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书 > 心得体会

关于孝的感想

更新时间:2023-12-01 22:22:29 编辑:www.wenshu999.com
   【1】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

  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

  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

  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今天晚上和朋友小聚,席间谈到了孝的问题,大家年龄相仿,四十岁左右,正是父母身体不太好的时候,大家深感压力,由此我想到了关于孝的几个问题。

  我对孝没有多少理性的研究,都是经过身边的事才对孝有感性的认识,在我们的朋友圈中没有不孝之辈,至少没有打骂父母的赖皮,对父母不好的人是不能做朋友的,道理很简单,这样的人迟早一天会卖你,不管他现在有多么义气。

  这也是我们交友的原则。

  怎么才能叫孝呢,一是自己照顾好自己,别成天出事让父母担心,今天进个医院,明天进个看守所,这样的人就是对父母极大的不孝,有些不顺心的事尽量不要让他们知道,

  但是他们一旦知道就要实话告诉他们,耐心的解释,不要对他们态度不好;二孝是让父母知道你时时想着他们,因为我们在此时正在努力工作和学习,有老婆也有孩子,

  精力有限,父母此时的要求是最低的,但他们也想你,只是默默的祝福你,很希望见到你,又怕影响你,此时最好常常回家看看,至少也要打个电话问一下。

  人是社会的人,不是一个单体,你首先是儿女,是父母,是夫妻,是同事。

  你的一举一动都和社会息息相关,不能因为一个链出了问题而不考虑其它的事,例如夫妻出了问题,不能接受就自杀,那么儿女链,父母链等等都会出现问题。

  一个人的离开会导致你的社会的动荡,有人失去儿女,有人失去父母。

  孝道心得体会1000字【2】

  孔子有言:“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论语·学而》篇中,孝悌是与谨信、博爱、亲仁并列的.优秀品格,而且被列在首位,是为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学文”的重要基础之一。

  对自己的父母不懂得感恩,就不可能做到博爱。

  情感透支造成生命体验的缺失,即使勉强学习也无法体会先人的情感与思想。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侍奉父母竭尽全力,为君主谋划才能竭尽忠心,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观念中,人君如同人父,为人孝子,方能为人忠臣。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若将孝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做人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犯上作乱的人是很少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修养孝悌精神,仁与道都以孝悌为根本,孝悌不但是为人子、为人臣的根本,还是追求仁与道的至高境界的基石。

  孔子与学生讨论对待父母的态度时认为,当时的社会普遍把赡养父母当作孝顺,然而赡养父母是犬马也可以做到的事情,所以仅仅赡养父母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尊敬他们,那么人子与犬马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的健康,孩子出游在外,要保持身体健康,不让父母牵挂担忧,这也是孝敬父母;父母在世的时候,孩子经常陪伴在左右服侍,不要远游,如果一定要远游也要有一定的方向,让父母知道自己的行踪,这也是对于父母牵挂的一种慰藉。

  而意气风发的少年常常向往流浪的生活,早年不顾父母苦苦劝阻挽留背井离乡,无论衣锦还乡或浪子回头往往为时已晚,不免酿成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

  孩子不可以不记得父母的年龄,一方面要为父母高寿庆贺喜悦;另一方面,父母年事渐高,离我们远去的日子也就越来越近,作为子女要时常感到悲伤,才会更珍惜父母在世的时光,尽心尽力侍奉父母。

  在侍奉父母的做法方面,孔子认为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是件难事。

  家庭内外事务由子女去操劳,有美味的食物让父母先享用,但并不能仅以此作为孝的标准。

  如果看到父母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要多次婉转劝谏,如果父母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仍然要尊敬地侍奉,虽然内心忧虑,但对父母仍然不怨恨。

  侍奉父母、安葬父母、祭祀父母都要遵守“礼”的规则。

  孔子的学生宰我觉得为父母守丧三年太久了,孔子便说他不仁,孩子出生以后要在母亲的怀抱中三年才能自如行走,为父母守丧三年是为了报答父母在孩子不能走路时付出的辛劳,而宰我连这样的报答都不能做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去世以后,观察他的行为。

  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原则,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强调孝的实际行动,孝不仅仅是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活中任劳任怨服侍周到、心中常常怀念都是不够的,要努力完成父母的理想,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点。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作为孝子,要让父母的精神也在自己的身上延续下去。

  诗人说母亲是珠蚌,因为培养一粒顽石而使自己痛苦不已。

  她并没有因此拒绝抚养,而是以自己厚重而宽宥的母爱将它一层层包裹起来,直至它成为一颗光泽耀眼圆润无瑕的珍珠。

  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在《母难日》中写道:这世界从你走后已变得不能指认,唯一不变的只有对你永久的感恩。

  孔子推崇的孝道已经是千百年来华夏子孙共同尊奉的民族信条,也将会成为千千万万后来人的道德准则。

  孝的感悟【3】

  从春雨中萌动的幼芽幻化成阳光下的花朵,从满脸稚气的幼儿成长为英姿勃发的青年,每一个瞬间,都凝聚着父母亘古不变的情怀,那不仅仅是父母对一个幼小孱弱灵魂的同情,更多的,是一种亲情,一种慈爱,一种责任。

  长大后,侍奉父母,成为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便要求我们“孝”。

  在中国传统美德中,“孝”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有孔子的一番论述为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又违,劳而不怨”“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从“食舍肉”的颍考叔到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再到敬老爱母的毛泽东,多少孝老之事为人称道。

  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再到康熙皇帝的“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许多尊老尽孝格言语重心长!

  当然,从人类生存繁衍的角度看,对长辈的物质回报,当然是“孝”不可或缺的方面,但是,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所以,我们在尽孝的同时,更要想尽千方百计使父母在精神上愉悦,如果在“孝”中不能对父母倾注满腔的敬爱之心、尊崇之情,只在“能养”上做文章,那么这种“孝”只能是流于形式的,至少是不完全的,更无法成为一个人“立身行道”的伦理根基。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过赫赫战功的陈毅元帅,解放后不久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和外交部长,工作十分繁忙。

  1962年,他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

  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到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亲切地问这问那。

  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您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来洗呀,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来,抢者去洗。

  陈毅急忙拦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侯,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呀!”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作子女的对父母应尽的“孝”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对司马迁讲道:“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然而,当今社会,帝王将相早已灰飞烟灭,荡然无存。

  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个人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的时代,传递“孝”的方式与传统做法已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大可不必照搬“昏定晨省”的做法,但我们可在工作学习之余挤时间来陪伴一下日渐苍老的父母,

  让他们少些空巢之下的寂寞以及因为我们而生的牵挂和担心,多享受一些家人欢聚、嘘寒问暖中的天伦之乐,这样,较之于亲情经济,家长里短的闲聊,琐屑家务的处理以及亲朋好友间各种人际关系的沟通交流,更能让父母最大程度地感到基于生命哺育,亲情依恋的幸福。

  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世界停止不再变幻,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只要我们的生命血肉还来自于父母的养育,只要“我从哪里来,到何出去?”

  这样的终极追寻还是牵系我们人生伦理、生命情感的缰绳,“天之经,地之义”的孝敬就是必须倍加守护的价值底线,“我爱您爸爸妈妈”的生命眷顾,就会生生不息,因为,我们不可忘记,我们也将慢慢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