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移动访问 m.wenshu999.com
热搜: 心得体会  合同  年终总结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论文范文

论文范文参考5000字

更新时间:2022-11-30 05:42:32 编辑:www.wenshu999.com

  论文范文,一般一些专科院校要求学生写的毕业论文一般要求是,下面带来,欢迎阅读借鉴。

  论文范文参考【1】

  农村小学计算机教学

  摘要: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使计算机成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媒体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广泛适应,计算机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就农村小学计算机教学的一些困难及解决策略作了一定的分析,并为怎样在农村小学有效地开展计算机课程作了探讨。

  关键字:计算机;农村;教学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用途越来越广泛,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为高视角、高起点、高规划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国家教育部门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网络建设,目前,我们开发区中小学计算机配备基本完善,为计算机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础。

  但是,由于农村小学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再加上某些不可避开的因素,农村计算机教育仍存在较明显的困难。

  通过一段时期的调查与总结,我认为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思想认识上,由于我国尚未把计算机教育纳入“普九”课程体系,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基础性学科,在课程设置上也还没有给电脑课应有的一席之地,导致了很多人认为认为小学生年纪尚小,没必要马上学习计算机知识,再加上不是考试科目,所以开课不及时现象存在,在思想认识不够重视,这不仅是农村小学的一个现象,更是普遍存在于各个中小学。

  第二,教学设备简陋,尽管学校投入资金建立了机房,但是由于经费理由,机器大多都是低档次产品,再次,计算机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很多学校因买不起正版软件致使学校的计算机要么没有软件支持要么使用盗版软件,这些都影响了计算机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三,家庭因素。

  由于农村家庭计算机的使用率很低,学生虽然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很大,但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毕竟很少,仅靠每周一节计算机课,四十分钟的学习对初学计算机的小学生来说存在很大的障碍.

  面对这些理由,作为农村小学计算机教师该怎样应对?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理由。

  近两年来,我在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教学,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正确定位小学计算机教学的目的

  中小学特别是小学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应当是培养计算机的使用者而不是培养计算机的制造者。

  将来绝大部分人都要操作和使用计算机而不是去制造计算机。

  所以小学开设计算机课应该像驾校开设驾驶课一样让人学会驾驶汽车,成为驾驶员,而不是让人学会制造汽车,成为汽车工程师。

  二、大胆离开课本,因地制宜

  教科书中的内容选择确实很全面,但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学校条件达不到的情况下,“网上冲浪”“邮箱使用”等就很难掌握,那怎么办?很多老师采用理论课的形式讲授,但学生往往是一头雾水,不知教师之所云。

  既然毫无效果,不如大胆的舍弃,把基本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尤其是文字处理技能。

  三、因能施教,而非“因材施教”

  课堂上我按学生的能力合理分配学习小组。

  虽然基本没有学生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但是,对于基础学习,家中有电脑的几个学生往往接受比较快,而且回家练习也方便,我们称他们为“电脑高手”,有这样的光环在头上,下课的时候,他们便会鞭策自己主动学习计算机知识。

  课上的时候“电脑高手”们有了表现机会,在课堂上“吃得饱”,“电脑盲”也“饿不着”,都有兴趣去学习,且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合作、探究”,共同完成任务,更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四、消除学生疑虑,大胆应用计算机

  我们都知道,计算机起初刚刚走进校园时,我们都感到它很神秘,很神通广大,但因为价格不菲,一般人都望而远之。

  在农村小学中,这种现象仍然存在,由于见得少、用的少,加上计算机教室的种种管理条例,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手脚似乎被束缚了起来,这个不敢动,那个不敢碰。

  有一次,我给三年级学生上第一堂课,学习鼠标双击打开文件夹,看似很简单的操作,有几个学生任我怎么演示怎么讲动作要点就是不会做,于是我拿住他的小手帮他点击鼠标,我攥住他的手才发现,这个学生手心里满是汗,我心里一震,刚才的无奈一下子找到了答案——学生太紧张了。

  于是我给学生讲解道:电脑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娇气。

  为了证明,我拿着鼠标快速的来回滑动和点击,用键盘快速的打字……

  对于初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桌面上每一个文件夹或工具都是学生好奇的对象,不要一再强调不要动这里不要动那里,应该让给他们积极探索,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的发现介绍给大家,互相学习才行。

  五、循序渐进,不怕慢就怕站

  基于农村小学的基本情况,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可能每个年级都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我们追求的是让学生在小学毕业前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微笑往往只在最后才绽开。

  1.玩

  我校三年级便开始接触电脑操作,这期间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初步了解电脑的基本知识以及学会一些简单的操作,培养学习电脑的浓厚兴趣。

  因而,利用适合学生年龄层次的游戏,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让老师真正领略到微机游戏的妙用,使学生体味到微机学习的乐趣。

  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

  学校计算机自带了“扫雷”、“纸牌”等练习鼠标使用的游戏。

  但对于初次接触微机,接受能力有限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我校三级学生开始学习微机,鼠标操作是其中之一项重要内容。),这些游戏对于鼠标的使用要求太高,游戏规则较繁杂,玩一局的时间过长,胜利的希望太渺茫,常常是刚开局就“game over”了,严重的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常常使孩子们在没有完全学会玩它之前,就对游戏去了兴趣,对从而对制约鼠标失去了信心,使得教学很难顺利进行下去。

  针对这种情况,我下载了一些规则简单的游戏,(如连连看等)这些游戏操作简便,容许错的机会较多,给孩子们增加了胜利的机会。

  通过紧张有趣的游戏活动,不仅实现了让学生自如的制约鼠标指针位置的目的,还让他们体会了练习的乐趣,微机的魅力,增强了他们学习微机的兴趣。

  2.练

  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上机操作练习是教学的关键。

  在学生对计算机有一定期的了解和接触后,便转入对它的熟悉操作阶段。

  所谓“熟能生巧”,这阶段更应加强练习的力度,使学生熟悉一些简单的键盘操作、运用简单的windows知识。

  因此,我们在此期间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一些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玩中练,练中学。

  3.创

  “学贵有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是课改中的一重要内容。

  在教学中我们结合各种节日开展各项活动及小竞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它们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创新。

  如在国庆期间,我们在五年级中举办一次比赛:请你运用学过的powerpoint知识,为国庆设计一张动画幻灯片;母亲节前,我们要求学生设计一张母亲节贺卡。

  在活动中学生不但熟悉了计算机操作,更培养了自己的创造能力,那一张张有趣而有创意的幻灯片便是最好的证明了。

  六、教师的耐心是学生成功的关键

  面对条件不足,学生基础差,一节课下来,老师跑了这边跑那边,给这个演示给那个讲解还要不断维持课堂秩序,但效果往往不好,总感觉一节课没掌握多少东西,很容易感到工作很难办,往往引起气馁情绪。

  我曾问过学生,你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课?八个班的学生都是齐声回答——计算机,所以,我们计算机老师应该感到很幸运才对,因为我们教的课是最受欢迎,兴趣最大的一门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所有的学生都在尽力的完成老师的任务,只不过他们接受的比较慢,或是入门比较慢,等三年级四年级学下来,到五年级估计就是顺水推舟,很简单了。

  信息技术教学是落实其基础工具性地位的重要途径,是保证学生以后顺利发展的一下更重要措施,我们农村计算机教学虽然条件差,但是我们绝不能落后。

  只有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才能把我们农村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落到实处,从而使教、学、用突破以前计算机教学和应用的误区,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阐述智能建筑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雷电防护

  【摘要】随着电子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了很多的安全隐患。

  本文主要从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存在的雷电干扰理由展开的探讨,并提出了计算机网络防雷的措施和有效的策略,希望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字】计算机网络,防雷设置,措施策略

  一、前言

  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存在一定的理由,计算机设计系统是由大量的微电子共同运转才会有效的,但是这些微电子共同作用的同时也会形成回合电路。

  从而引导雷电的微波进入到系统内部,从而造成电脑系统的末端和接口的破坏,导致很大的经济损失。

  我们就雷电的防护措施展开了如下探讨:

  二、雷电进入计算机网络的方式

  1.电源部分。

  计算机网络系统电源部分遭受雷击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雷电直接击中厂区外的架空高压线路,导致过电压串入厂区内的低压配电系统;厂区周边发生雷击时,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导致部分能量耦合到低压配电系统;雷电直接击中厂区内的建筑,导致建筑物基础地电位升高对低压配电系统反击放电。

  2.计算机网络部分

  雷电能量侵入计算机终端的途径如右图1所示。

  雷电直接击中厂区外的通信线路,导致过电压串入厂区内的计算机网络布线系统,将终端设备损坏;雷电直接击中厂区内的建筑物,雷电流沿柱内钢筋下泄时产生的lemp(雷击电磁脉冲)在机房内信号回路上感应产生的过电压击坏网络设备,厂区周边发生雷击时,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导致部分能量耦合到计算机网络布线系统,雷电直接击中厂区内的建筑,导致建筑物基础地电位升高对计算机网络布线系统反击放电,将计算机终端设备和交换设备击坏。

  三、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侵害

  1.雷电损害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理由分析。

  现代的社会已经是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网络的发展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

  高科技的计算机器件、高精度的仪器被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之中去,计算机的芯片越小,其自身具有的功能和作用就越强。

  但是它本身的耐压性就越弱。

  当受到雷电的袭击时,造成的损害就更大。

  这也是造成计算机网络系统瘫痪的主要理由之一。

  2.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的侵害形式。

  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侵害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直击雷,另一种是雷击电磁脉冲,前者指的是雷电等直接冲击建筑物或是地面上的各种设备机器等,造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损害。

  外部的防护措施主要是为了保护建筑不受自然雷击或者火灾的影响而发生的人身事故。

  内部的雷电系统指的是雷电和其他外界发生感应电流的泄露产生的人身事故。

  由于计算机是处在建筑物之内,是室内操作的,因此受到雷电直接的侵害小,主要是受到雷的冲击。

  因此计算机的雷电防护主要是击电磁脉防护。

  3.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系统侵害的主要途径。

  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侵害主要有三种途径:一种是雷电通过电源路线侵入到计算机系统,由于计算机的电源通过电力路线送到室内,如果电力路线遭到了雷电的袭击就会产生电力线路的中断,直接导致计算机系统的崩溃。

  如果建筑物体受到雷电的袭击这时候在计算机的电源线路上会产生大量的雷击电磁脉冲,对计算机网络系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第二种途径是通过计算机的通信线路进行侵害,其中一种情况是静电感应,雷电的作用,计算机系统附近的线路会感应相反电荷;另一种情况是电磁感应。

  四、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雷电防护

  1.电源系统的防护。

  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的电压流相对较少。

  在这种情况下,防御电源线线路的过电压就会少于电力设备。

  此时,要想通过电源对其进行相应的防护,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抑制瞬间过电压、过电流措施,以保证计算机系统安全状态值。

  一旦雷电产生较大的电压、电流,在短时间内想对相应的电压进行限制或是泄流是比较困难的。

  要想更好的解决这一理由,就应该根据相应防雷保护区原理对每个分区的交界处进行相应的防雷保护,可以在高压变压器后端到二次设备电缆内芯两端适当的加装避雷器,以保证二次电压设备安全。

  也可以在精密仪器设备及ups的前端适当的加装避雷器或是保护器,将其作为三级防护。

  只有通过多级防护,才能最大限度的对相应的雷电流进行限压或是泄流,以避开雷电对计算机系统造成重大危害。

  2.屏蔽措施和合理布线

  金属导体,电缆屏蔽层及金属线槽进入机房时应做等电位连接,电缆连接器要进行屏蔽处理。

  如使用非屏蔽电缆入户前应穿金属管并埋入地中,入户前埋地水平距离不小于10m,架空入户的屏蔽金属两端及穿过雷电防护区交界处时必须进行等电位连接。

  采用含金属部件的光缆进行通信或数据传输时应在出入机房光缆终端处将金属部件进行等电位连接。

  屏蔽是减少电磁干扰的基本措施,为了减少电磁干扰的感应效应,线路的屏蔽措施与选择合适的路径敷设线路及机房的设计都显得十分重要。

  3.机房位置选择

  在高层或多层建筑物中,计算机房应选择在建筑物低层中心部位。

  其设备应远离外墙结构柱,设在雷电防护区的高级别区域内。

  电位连接和接地系统金属导体、电缆屏蔽层及金属线槽进入机房时应做等电位连接,电缆连接器要进行屏蔽处理。

  当机房设备较少时可采用s型、星型结构连接,此时设备所有金属部件除在接地基准点erp连接,设备金属部件之间相对绝缘。

  若采用m型网型结构等电位环型连接,则每隔5m设备与建筑物的主筋连接。

  设备的保护地、静电接地、交流接地、电缆的金属外层和电涌保护器的接地端均应以最短的距离分别接到等电位连接带上。

  4.直接雷防护。

  为了更好的保护计算机系统,屋顶也应该安装相应的避雷针、避雷器,并用相应的材质将避雷带个接地网进行连接,以保证机房内不同的金属外壳、工作连接及光线架等以最小的距离连接在一起。

  保证接地网和电源系统接地网等相互连接,以达到电压均衡的目的。

  直击雷的防护仍以避雷针、避雷带(网)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为主要防护策略。

  对其他防直击雷的装置应使用经省部级鉴定的产,楼房越高遭雷击的几率越大。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规定:一类防雷建筑物超过30m;二类防雷建筑物超过45m;三类防雷建筑物超过60m时,还应采取防侧击雷措施和等电位防护措施。

  5.安装spd

  目的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走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种非线性元件。

  当雷电浪涌侵入计算机网络系统时,信号spd动作,此时对地阻抗趋近于零,雷电流向大地中泄放。

  信号spd可以将雷电过电压箝制在计算机终湍或者交换机接口能承受的范围内,从而对它们形成保护。

  6.信号系统的防护

  计算机实现网络通信是通过相应介质来实现的,不仅通过普通电话线实现互联,也可能通过非屏蔽双绞线实现互联的。

  因此,在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计算机网络信号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防护。

  在应用计算机系统的时候,尽量避开将通信电缆暴露地面,最好是将相应的电缆埋在地底下或是用屏蔽管槽将两端接地,也可以在入户前,安装相应的避雷器。

  在考虑信号传输宽带或是衰减的过程中,尽量与网络性能指标标准相一致。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现今的网络计算机系统遭受到了电路雷电的破坏,但是我国的科学家不断的研究探索防雷的措施,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内部进行回合电路的防止,以及对于已经形成雷波的抑制都有很大研究的成果,相信我国的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会更加的健康快速。

  参考文献:

  [1]何俊华,宾雍伟,宾雪.计算机信息系统雷电防护[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12.

  [2]李爱华,陈传振,任学民,等.计算机网络防雷误区分析[j].科技资讯,2013.

  [3]宋军.计算机网络系统中防雷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气象,2012.

  [4]张湘,何刚.企业通信计算机网络防雷技术[j].山东煤炭科技,2013.

  [5]蔡纪鹤,陈峰,杨振文.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防雷设计[j].低压电器,2013..

  英汉修辞研究【2】

  摘要:修辞学是一门有效地使用话语的综合性的语言理论。

  英汉修辞研究历史源远流长。

  本文重点探索了英汉修辞研究的历史发展进程,对比了不同时期英汉修辞研究的共性和特性。

  关键词:英汉修辞研究;对比;回顾

  一、英语修辞研究

  西方的修辞学是由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发展起来的。

  这里的修辞学更适合称为修辞术或雄辩术,更是指演说的艺术。

  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修辞的艺术》的第一句,他描述修辞为辩证法的相对物,即是说辩证方法是找寻真理的要素,修辞方法便用作交流真理。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中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至今还闪烁着光彩。

  在中世纪的欧洲,修辞学是“七艺”之首,它和语法学、逻辑学合称为“三艺”,是文化人所必修的。

  英语修辞学传统起源于16世纪。

  16世纪前的西方修辞学著作几乎都是用希腊或拉丁文撰写的。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传播,英国也受到了影响,由此产生了对古典作家所创作的非基督教文学的兴趣的复苏。

  随着英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地位和所取得的成绩的自豪感日趋增加,他们对自己所使用语言的自豪感也就相应增加了,有些学校的校长们也就开始用自己本国的语言编写教科书,用自己本国的语言来教学生们演讲和写作。

  第一本得到广泛承认的英语修辞学著作是托马斯威尔逊的《修辞学艺术》。

  《修辞学艺术》精雕细刻的篇章结构和格局代表了古典时期和中世纪文章结构的典范。

  16世纪后期安杰尔戴出版了《英语秘书学》一书,推动了实用修辞的发展。

  17世纪初统治修辞学的拉米斯学说把修辞学局限于文体风格和演讲技巧两艺之中,认为觅材取材和布局谋篇其实属于逻辑学之范畴,因为逻辑学是追求真理的学科。

  但是随着实验性科学和归纳性推理替代了演绎逻辑成为研究的标准,拉米斯的二分法就引起了争议。

  西塞罗的修辞观把传统的五艺都归在其中,因此又一次成为修辞研究的基础,并在17世纪和18世纪一直都如此。

  传统的修辞学在17世纪末与历史、诗歌、文学批评和所谓的纯文学等的联系紧密起来。

  纯文学家们崇尚古典作家和演说家,把古典修辞学的规则运用到对文学的评论之上。

  弗朗西斯培根的心理学观点对修辞学产生了较为深刻而又直接的影响。

  在《学问之发展》中,他认为修辞学的作用是把理性运用到想象以使意志感动。

  培根认为想象和理性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功能,但它们又必须合作,这一观点是他对文体风格所作论述的基础。

  因为他认为想象受理性的支配,所以他提倡内容优于形式,他不赞成文艺复兴时期修辞学派的观点,因为他们轻视内容强调词藻,但是他也不完全忽视文体的作用。

  18世纪的英语修辞学研究对古典思想产生了质疑,最后结束了古典修辞学体系的主导地位。

  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修辞学著作大约有六七千本。

  在19世纪最初的75年中,坎贝尔、布莱尔和惠特利是在英美学校中影响最大的三位现代修辞学家。

  虽然布莱尔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修辞学家,但现代的修辞学教师们却更推崇坎贝尔和惠特利。

  坎贝尔和惠特利都不是有独创性的思想家,到那时他们的修辞学都有着坚实的逻辑学和心理学的基础。

  20世纪西方修辞学终于冲出了低谷,又一次成为一门重要的跨学科的理论。

  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重新发现,修辞学能够解决传统的意义理论所提出的问题。

  由于他们运用话语对修辞学进行了彻底改造,修辞学的内容丰富并加深了,它成为一种把语言作为社会行为的理论,成为一种把目的和解释作为意义的决定性因素的理论。

  这一发展的理论依据是,知识由论辩生成,思想和理念是通过话语来扩大其范围。

  简而言之,修辞学已成为一门有效地使用话语的综合性的语言理论。

  二、汉语修辞研究

  在中国古代,先秦就已经有了关于修辞的见解。

  那时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都很重视语言和语言表达问题。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他主张“辞达而已矣”,强调语言要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

  孔子善于根据不同的语境、不同的交际对象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庄子很重视“寓言”的效果。

  所谓“寓言”,就是引证神话式的幻想故事来阐明事理。

  惠施十分重视比喻手法,并下了一个很好的定义:“譬”(比喻),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

  韩非非常重视寓言、笑话、民间故事的修辞作用。

  在《说难》中,他还强调看清交际对象的重要性。

  他说:“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两汉时期的学者曾激烈讨论《诗经》的基本修辞手法:赋、比、兴。

  先秦两汉在我国修辞学史上可以称作萌芽时期,它对后代修辞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开创、引导的作用。

  魏晋之后,文学创作有了重大发展,文学批评也十分活跃,不少文学批评作品如各式各样的诗话、词话都有谈论修辞,同时还出现了许多关于修辞学、风格学、文章学的专论和专著。

  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是首部“修辞”二字的意思和现代理解相同的作品,书内还谈了不少修辞手法;宋朝陈的《文则》则可视为第一部修辞学的专著;元王构的《修辞鉴衡》、明高琦的《文章一贯》、归有光的《文章体则》、 清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汤表的《读书作文谱》、吕璜的《初月楼古文绪论》、薛福成的《论文集要》等,这些作品虽然大多数都不是专门讲修辞的,但是比较系统地接触到了大量的修辞问题。

  历代的诗话、词语、文论中,也有不少修辞方面的论述。

  五四运动以后,修辞学摆脱了文学批评的范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当时的修辞研究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引进国外修辞学, 模仿西方的修辞著作;一种是辑录中国古人的说法。

  在西方和日本修辞学的影响下,一些修辞学论著相继问世。

  20世纪前五十年中,最重要的汉语修辞学著作是:唐钺的《修辞格》,王易的的《修辞学通诠》和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

  《修辞格》是传统修辞学向现代修辞学转向的一个关键性著作。

  《修辞学通诠》开创了现代修辞学理论思维的新局面。

  《修辞学发凡》建立起一个比较合理的、有一定实用价值的修辞学体系,被认为是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解放后,汉语修辞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一些有新意的著作。

  如: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张一的《修辞概要》,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

  《语法修辞讲话》开创了语法修辞融为一体的新风,重视联系实际。

  《修辞概要》生动活泼、重点突出、详略得当、通俗简明,比较实用。

  《现代汉语修辞学》自成体系,在理论上作了一些探索,是很值得注意的。

  十年动乱结束以后,汉语修辞学的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新局面。

  使用实用汉语修辞仍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许多大学开设了有关课程出版了有关的教材和介绍修辞知识的书籍、杂志等,同时还涌现了大量修辞学研究的专著。

  例如:郭绍虞的《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倪宝元的《修辞》、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等等。

  特别令人高兴的是研究范围大大拓展了,如修辞学理论,修辞学史,作家、作品的修辞艺术,修辞与邻近学科的关系,国外修辞学研究评介,等等,都纳入了人们的视野。

  其中有的是前人所未涉及的领域。

  这些研究已经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

  总之,从英语修辞学和汉语修辞学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两者都有各自的传统渊源。

  如今,修辞学已成为一门有效地使用话语的综合性的语言理论,进入了一个追求不断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应该拓宽研究思路、增加研究内容,从而丰富修辞学研究。

  参考文献:

  [1]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刘瑞琴、石绍云、韩淑芹.汉英辞格对比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3] 刘瑞琴、韩淑芹、张红.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2]彭增安.语用 修辞 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3]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高校德育创新研究【3】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加强德育创新工作研究,要实现高校德育创新应主要从创新德育理念、创新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创新德育运行机制、创新高校德育研究五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和谐社会;高校德育创新;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加强德育创新工作,从实践层面来看,构建和谐社会是力图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社会、生态、环境、资源、人口等相互协调的问题。

  从更深的道德观层面和价值观层面来看,则是体现在高等教育上的人才培养理念或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其中包括高校德育创新。

  搞好高校德育创新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创新德育理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德育改革首先要更新观念,实现从传统德育观向现代德育观的转变。

  使德育活动能够在新的观念指导下进行,更好地促进个人发展,并为社会的全面和高速发展服务。

  为此,我们应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封闭型的德育观向开放型的德育观转变,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信息选择和文化整合功能,主动迎接开放社会的各种挑战:二是从传统学校德育观向现代终身化、社会化观念转变,让德育伴随人的终生,并扩展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三是从传统防范型德育观向主动发展型德育观转变。

  引导学生学会主动选择、主动发展,充分发挥主体性、自我教育能力,自觉地把社会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我道德需要。

  (1)树立德育的主导理念。

  高校德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民族精神。

  虽然高等教育的网络化、终身化和大众化促使大学生形成多样化的个性展现,但也不能因此而否定统一性。

  (2)树立开放理念。

  高校德育显然不能、也不可能使大学生的思想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

  高枝德育应该提高对社会、世界开放性的认识,勇敢地迎接社会和世界上各种思潮和文化,通过教育过程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判断、选择、适应能力。

  2、创新德育内容。

  构建和谐社会的高校德育重点是目标内容创新。

  德育内容是德育体系的重要指标,是教育、引导、塑造学生的载体,直接影响着德育目标的实现。

  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要求我们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同时,还要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高校德育培养目标中引入社会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容,能够为高校德育系统的构建注入新的要素。

  (1)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一种对发展方式的简单的描述,它已成为一种关于人自我和“他者”关系的一种哲学思考。

  在这种对人自我和“他者”关系的正确判断中,隐含着深刻的道德理想和价值判断。

  (2)和谐社会中的政治、文化、社会关系越来越依赖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人的道德规范的提升与发展反之亦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依托。

  而高校向来是新价值观的发源地和辐射源,是新价值观积极的倡导者和宣传者。

  3、创新德育方法。

  构建和谐社会的高校德育关键是方法创新。

  高校德育方法是随着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德育方法要主动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善于吸收包括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采用倩息论、教育论、对策论、协同论等科学方法论,使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现代化的德育方法体系。

  (1)高校德育方法的改进应该体现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必须在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必须尊重德育对主体个性的发展,使德育方法的形成体现开放性、科学性、发展性。

  (2)高校德育方法的运用必须多样化。

  高校德育方法的运用,既要有正确的内容,也需要客观实践的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主性,扩大了社会生活的民主程度,这就要求克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的不平等现象,探索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方法,建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平等的、双向的教育模式。

  不断增强德育的平等性。

  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大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发展自我认识,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使之成为每个大学生的自觉行为。

  总之,采用研究、叙述、评议、辨析结合统一法、沟通法、对话法、实践教育法等多种方法,以增强德育的民主性,适度运用强制性。

  (3)德育手段的必须现代化。

  现代科技的发展既向高校德育提出了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同时为德育手段现代化提供了条件。

  网络技术和大众传媒载体等现代化手段,不仅仅是现代高科技手段的简单运用,而是需要一个创造性的运用过程。

  其不仅仅涉及到德育方法的某个方面,而是涉及到德育方法的各个环节。

  既包括调查、收集、处理思想信息手段的现代化,亦包括德育信息传播的现代化,同时还兼顾德育反馈等等。

  在德育方式上,一要把思想教育同学生日常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寓教育于管理之中。

  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既需要科学的理论武装,高尚的精神塑造。

  光辉的榜样示范,也离不开对不良思想和行为的针砭和惩处。

  注重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培养充分发挥,有利于促进其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的升华提高。

  二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又要办实事,切实关心学生的疾苦,从学生的切身感受出发,以情感人。

  三要注重德育形式的多样化,发挥活动育人的优势。

  4、创新德育运行机制。

  高校要高度重视德育工作,不断完善以学校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领导和管理体制。

  要建立健全德育规章制度,实施目标管理。

  重视德育工作的考评和奖惩,严格规章制度的贯彻和落实,将德育工作落实在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作用:要重视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既要把他们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又要作为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的后备力量,坚持选拔、使用、管理、培养、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骨干;要以德育德,高标准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要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使其以身示范,以德立教;要采取措施,造就“人师”,普遍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要制订明确的培养计划和方案,把师德培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计划,保证高校德育的效果。

  5、创新高校德育研究。

  加强德育研究是推动高校德育工作深入开展的有效举措,是推动德育创新的切入点。

  德育研究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揭示规律性的新特点,探索新思想,寻求新方法、新途径。

  并且要为新的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高校德育创新研究,首先要重视德育学科理论体系研究,包括德育的基本理论研究,德育的形成和发展研究,德育的方法理论研究和德育的管理理论研究:其次,要结合各学校的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应用型研究。

  立项选题既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又要着眼于学校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实际。

  学校要制定德育研究的有关规划,加大对德育研究的选题立项指导和资助。

  要重视德育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的培养,积极实施德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要通过德育科研,不断推动德育工作的系统化和科学化。

  进一步优化德育工作机制,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